●人类以什么方式生活,就会以什么方式作战。“荡平百山不如毁灭一城”,未来陆战的阴云将向城市头顶飘聚。
●城市得失已成为现代战争胜负的重要标志。城市作战,将是陆军未来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性目标。
列宁说:“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动力。”从功能角度理解,城市通常是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中心与交通枢纽,是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地区先进生产力要素高度聚集区。随着全球城市化水平快速跃升,未来陆战的阴云将向城市头顶飘聚,陆战场面貌将极大改变。
世界范围内加速发展的城市化,预示着未来城市将成为陆战主战场
当前,全球人口城市化进入高峰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已达80-90%,拉美地区城市化率达79.6%。据联合国统计和测算,2007年全世界有1/2人口生活在城镇,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3。与此相适应,我国城市化发展正在并仍将持续处于高峰期。《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半数,达到51.29%。中国这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业大国,已跨入城市化的发展新阶段。
当前,城市化地形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张。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概念与过程,它表现为单个城市地域扩张和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工业化使城市面积急剧膨胀,在数十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就会形成拥有几十万乃至数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大城市的扩张进而演变出“郊区城市化”和“一城多中心化”,这种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带来的扩散效应使城市化地形在面积上进一步扩大,甚至使原本只存在于单个城市的城市化地形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如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包括波士顿、纽约、华盛顿等大城市以及200多个卫星城镇,是美国经济核心地带、科技与信息密集区。
城市规模越大,其在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等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就愈加明显,“城可敌国”已成为事实。美国三大城市群GDP占全美份额的67%,“波士华”甚至被视为全美心脏地带。日本东海城市群不仅集中了2/3的日本企业,还贡献了工业产值的3/4和国民收入的2/3。随着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型经济活动在国家和地区中的战略比重仍会增加。
城市功能的日益集中,决定了城市争夺战关系着未来战争的胜败
在现代战争中,城破国亡、城乱国衰已成规律。伊拉克的巴格达曾被誉为“世界的十字路口”,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海湾战争以来,这座城市更是多次遭受重创,直到2003年被美军占领。信息化条件下,战争持续时间较短、交战双方对伤亡都有所顾忌,更加重视对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城市的争夺,城市作战具有比以往更强的政治和胜败内涵。
城市功能存续与否是影响现代战争潜力的重要因素。城市对战争,有着强大的能量蓄积功能。重要城市不仅是GDP的富集区域,也往往是军事资源输出的重要源头。尤其在现代战争中,城市对兵力、技术、装备、财力等战争资源性潜力的蓄积功能更是大幅度提高,拥有城市往往可以稳定整个态势,在攻防作战行动与部署上保持较为广阔的战略空间。通过对城市资源的控制,枯竭对方战争潜力,又可缩短区域范围内的作战进程,加速战争的整体进程,奠定胜利基础。因此“荡平百山不如毁灭一城”,夺取和控制城市已成为信息化条件下摧毁和消灭对方战争潜力的重要目标与手段。1994年,美国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就曾在《多建筑物地区军事行动》报告中指出:“城市是21世纪最复杂和资源最密集的战场,并且是21世纪最有可能的战场”。2006年出版的《未来陆军,未来挑战》进而指出:“大城市之所以成为大型军事目标,是因为它们能够带来重大军事效益……甚至打下了大城市就赢得了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