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史海烟云
铁血铸就坚固防线 智谋创造不朽传奇
敌后抗战兵法之六:掩护阻击
http://www.slrbs.com  2015-11-11 09:47:55  新民晚报

 p1_b.jpg (223×118)

1938年冬,八路军在晋西北山地实施阻击战

 

  回眸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硬碰硬”的阵地战较少出现,但在特定时候,中国军民也敢于以劣势装备固守一点,阻挡敌人前进的脚步。

  要阻击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敌后武装更要讲究战术技巧,名将粟裕强调:“在选择防御阵地时,应该选择容易发扬自己火力和使敌不易找到迂回道路的地点……游击队所设的运动防御阵地,应配备多层次的火力点(鱼鳞式),以便互相掩护、支援。”

  翻开战史,敌后战场的阻击战似乎不太出名,但这些阻击战却成为抗战史上值得格外重视的片段,那些用意志和鲜血铸成的防线,折射出的是中国军人誓死保国的决心。

p2_b.jpg (223×133)

山东胶东民众游击队接受军事训练

  敢啃骨头 保障正面

  抗战期间,敌后武装一般把阻击战叫作“啃骨头”,意思是伤亡大、缴获少、俘虏少、难有战果。但正是这些“啃骨头”战斗,却在战争中发挥出不亚于歼灭战的重要作用,许多著名战役都离不开那些阻击部队的贡献。

  像“抗战首捷”平型关大战背后,就离不开驿马岭阻击战的功劳。驿马岭位于平型关以东的灵丘-涞源公路旁,1937年9月23日,按照八路军第115师的战前部署,杨成武指挥的独立团和骑兵营奉命阻击广灵、涞源方向增援平型关的日军。独立团于次日抵达驿马岭附近,发现日军已占领制高点,正试图向平型关急进,杨成武遂命令独立团第1营占领驿马岭半山腰有利地形,正面阻敌,第2营切断灵广公路,阻击从广灵来援的日军增援部队,第3营留作预备队。

  25日,阻击战打响,此时从西面传来第115师主力围歼平型关之敌的枪炮声。日军不知八路军虚实,不敢倾巢出动,杨成武部在极为危险的环境下顽强抵抗日军两个联队达数小时之久,一直坚持到16时主力全歼平型关之敌,然后出动预备队投入战场,击溃当面之敌,胜利结束阻击行动。此阻击战毙伤日军300余人,保证了平型关歼灭战的成功,但这一仗长期被掩盖在平型关大捷的光辉之下,可算作“无名而伟大的胜利”。

  掩护后方 不怕牺牲

  除了保障主要战场,阻击战还经常发生在掩护群众、机关或大部队转移的时候,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英雄群体就涌现在这类战斗中。而与“五壮士”表现相似的阻击部队,在抗战中并不鲜见,这类战斗意味着掩护部队要承受极大牺牲,但这些人民子弟兵毫不畏惧,勇于牺牲自己,保证大家的安全。

p3_b.jpg (392×287)

“狼牙山五壮士”中的葛振林(右)与宋学义

  笛崮阻击战就是典型的“狼牙山式战斗”。1942年10月,日军第32、59师团和独立混成第5、6旅团各一部共1.5万人,在炮兵和航空兵支援下进犯鲁中沂蒙山根据地,企图消灭山东八路军领导机关和直属部队。为掩护军区机关及后勤单位转移,八路军山东军区特务营奉命在笛崮山实施阻击。特务营在笛崮山东北面的小高地部署一个排作为前哨,其余部队以西面、南面为主要防御方向,建立多道阻击阵地。11月2日,8000多名日军对守卫笛崮山的约300人的八路军发起进攻,特务营仅凭手中简陋武器苦战一天,战至入夜,特务营已弹尽粮绝,仅剩包括营长在内的14人,最后被日军逼到笛崮山东端悬崖顶上,他们砸毁枪支,一个接一个地跳下悬崖,最后仅有8人被树枝挂住,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此战,八路军特务营毙伤敌军600余人,成功掩护大部队转移。

收藏文章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