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灵活 弹性防御
由于装备和训练差距,敌后军民在开展阻击战时,绝不会像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那样搞单一的线性阵地防御,而是采取更为灵活的作战方式。朱德说过:“凡是采用灵活的战略战术的战役和战斗,我们大致就能胜利;凡是单纯防御或盲目进攻,就会遭受失败。”他还认为,“抗日游击队万万不要拿自己肉体与敌人的武器去硬拼,那是自己找死”,“抗日游击队宁可采取运动防御而不采用坚守防御”。

1940年,八路军在山东抱犊崮地区与敌展开殊死较量
1943年9月中旬,日军4万余人对晋察冀根据地展开秋季“扫荡”,军区决定利用在青虚山进行阻击,保卫根据地大本营大茂山,而阻击任务就交给根据地三分区第2团第4连。青虚山位于唐县境内,是日军从东路进攻根据地的咽喉。此山正面只有一条路能通向山顶,背面是绝壁峭崖,有鉴于此,第4连决定主动吸引日军主力上青虚山,为大茂山的后方机关转移赢得时间。具体战术上,该连采取正面阵地阻击和侧后游击骚扰相结合,用两个排做正面抗击,采取“前轻后重”的方法,按照海拔高度分四级抗击,逐次加强。剩下的一个排分成多个三人战斗小组,隐蔽于青虚山方圆几十华里的山头、山沟、山洞内,采取侧后袭击、夜间骚扰、打击日军后方兵站等方法配合正面阵地阻击,让青虚山每个角落都成为战斗堡垒,达成迟滞和消灭日军的目的。9月10日,日军700余人在重炮掩护下扑向青虚山,第4连故意引诱日军,使其误认为这里就聚集着八路军主力。战至9月18日,日军始终未能突破第4连阵地,而该连仅牺牲3人,毙伤日军130余人,胜利完成掩护任务。
综上所述,敌后抗战中的阻击战是以兵力、火力阻止或迟滞敌人前进的作战行动,它通常发生在主力部队遂行重大军事行动的关键时刻,因此往往战况惨烈,伤亡巨大,而且很少像著名的歼灭战那样声名远扬。然而在敌后战场上,抗日军民用一个个英勇而壮烈的铁血阻击战例,展示了我军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牺牲精神,这种精神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后来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战场上众多名垂青史的阻击战斗的滥觞。 (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