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史海烟云
全民抗敌主动出击,层层设防不动如山
敌后抗战兵法之八:要地防守
http://www.slrbs.com  2015-11-11 10:23:53  新民晚报

  鉴于敌强我弱,军长叶挺决定采用“后退决战、运动防御、逐步后退,层层堵截、待机反击”的积极防御战法,消耗和迟滞日伪军。从2日到7日,新四军沿着戴家会-汀潭和三里店-汀潭两条山路,在龙详岗、凤凰山等险要地段上设置阻击分队,夜以继日地袭扰敌人,使其装备和兵力优势无法发挥。不到20华里的路程,日伪军整整走了六天六夜。在消耗敌人有生力量后,新四军先后对日军实施左坑围困战、枫坑阻击战,消灭日伪军3000余人。

p4_b.jpg (400×224)

冀东八路军进行刺杀训练

  1943年的大茂山保卫战则是另一个典型。大茂山位于河北唐县西北部,方圆百余华里,山峦重叠,地势险要,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和军区三分区的中枢。1943年9月16日,日军对晋察冀军区展开秋季“扫荡”,并把军区三分区司令部所在地大茂山作为进攻重点。八路军采取“内牵外打,节节抗击”的战术,具体部署是三分之一的部队跳到外线,寻机歼敌,三分之二的部队以营连为单位,与民兵一道在内线开展地雷战和麻雀战,利用有利地形消灭敌人。在大山深处,八路军和民兵交替掩护,边打边走,日军进山多日,却连根据地后方机关的影子都没有摸到。

  发动群众,全民抗敌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是共产党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敌后游击战争中,“地方人民的抗日自卫军和一切民众组织,应全体动员起来参加战争,用各种方法帮助我军,反对敌人”。

  发生在1941年的渊子崖保卫战就是中国农民自发组织的保卫战,体现了人民觉悟后所迸发出的无穷力量。渊子崖村位于山东莒南县,1940年底,渊子崖村在中共党组织帮助下成立抗日民主政权和自卫队,年满18岁的林凡义被选为村长。1941年12月19日,盘踞在小梁家的伪军包围渊子崖,被自卫队用土炮打退。20日上午,日伪军千余人扑向渊子崖,在林凡义带领下,村自卫队用土枪土炮拼死抵抗,直到傍晚,日伪军才攻入村内,村民们誓死不降,用原始武器与敌展开逐屋逐户的血战,终于坚持到八路军一个连及县、区武装赶来支援,击退了敌军。此次保卫战中,渊子崖自卫队歼敌百余人,己方也有147名自卫队员和男女村民献出了宝贵生命。

p5_b.jpg (339×240)

八路军在防御作战中既强调抵抗的韧性,也强调战术的灵活性

  1944年的常行村窑洞保卫战,更体现出人民群众发动起来后所产生的战斗力。常行村位于山西壶关,北西南三面靠山,东连缓坡,距陵川县城仅十千米。1944年春,日军占领陵川后,常行村成为敌我争夺的焦点。为了防御日伪扫荡,常行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把村后挖煤的旧窑洞加以改造,又修成长约2500米的“爪”字形坑道,有西、南、东三个出口,洞口修筑碉堡,遇到敌人“扫荡”,群众躲进窑洞,仅留下民兵在外面周旋。1944年9月11日,日伪军500余人连夜从陵川出发,围攻常行村。得知消息后,村民们当天凌晨就转移进窑洞,负责掩护的少量民兵在村口与敌交火,死守洞口。民兵们死战了四天四夜,坚持到八路军主力部队前来增援,打退了日军,并把群众从窑洞内解救出来。

  主动出击,转守为攻

  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军民来说,从不把被动防守作为战斗原则,即使是在坚守要地的时候,也时刻想着主动出击。正如刘伯承所说:“假若察明敌人向我宿营地前进,我能有余裕时间时,那我们应秘密、迅速、适时转移于该敌的侧背给以袭击。”因此,在应对敌人进攻时,我军经常会选择以攻代守,要么先敌出击,要么诱敌深入、适时反击。

收藏文章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