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0年开发建设至今,大庆油田在贡献20多亿吨石油的同时,累计取得科技成果1万余项,在国际同类油田勘探开发领域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占据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体系。
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石油科技工作者以忘我精神和丰硕成果,筑起了一座巍峨的石油科技大厦,为大庆油田持续稳产高产、为新中国石油工业提供了智力支撑。
走进这座耀眼的石油科技大厦,记者听到了一段段平凡的故事,看到了一块块平凡的基石。
一根根科技“接力棒”在无声传递
在被断言贫油的国土上,新中国石油科技工作者应用独创的“陆相生油理论”,找到了世界级大油田——大庆油田。大庆从诞生时起,就与自主创新紧密相连。
获国家级奖励120多项、省部级奖励890多项、国家专利2500多项——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以来累计取得的1万多项科技成果,令人赞叹。
“然而,没有哪一项研究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一道道课题就像一根根接力棒,在一代代石油科技工作者手中无声传递,每一项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大庆油田采油一厂总地质师隋新光说,“拿聚合物驱油技术来说,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到1999年投入工业化生产,期间经历了30多年。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在油田发挥了支撑作用,仍在不断完善和革新之中。”
在被誉为油田“大脑中枢”的勘探开发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杨振宇和技术专家伍晓林曾被并称为“三元复合驱研究领域的双子星”,如今只剩下伍晓林一人。谈起因病英年早逝的杨振宇,曾经一道工作的同事们脸上无不充满敬意——
汽车翻入十几米的深沟,从车里钻出来的他满脸泥水,手里却紧紧护着取样的瓶子;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他在病床上与同事探讨如何让表面活性剂适应大庆多样化的地质特征。
“更多参与三次采油技术研究的前辈们是无名英雄,他们的青春和年华在默默奉献中消逝。”伍晓林说。
“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自开发建设以来,大庆油田坚持把科技进步放在主导地位,坚持“科技超前15年储备、超前10年攻关、超前5年配套”,使科技始终走在生产的前面。
一次次“冒险”和失败带来一次次超越
“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悬挂在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实验楼内的这12个字,被今天的大庆油田科技工作者奉为座右铭。在传承中不断超越,正是大庆油田科技工作者勇于攻坚克难的精神特质。
表外储层被称为油田的“边角废料”,一度被国内外公认为没有开采价值。上世纪80年代,时任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的王启民率队挑战禁区,着手研究表外储层开发。当时有人劝王启民:“弄不好一无所获,何必冒这个风险?”王启民答道:“个人身败名裂不要紧,要紧的是找到更多的资源。”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王启民团队从事的表外储层注水开发技术终获成功,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该项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搞科研允许失败,但不允许不知道为什么失败。”这是记者在大庆油田多次听到的一句话。伍晓林牵头的表面活性剂国产化研究试验,就曾有过5600多次的失败记录。
“在聚合物驱油研究的几十年里,许多耗费多年心血的方案被全盘否定,许多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并没有取得很大进展,但他们的贡献同样重要。他们是探路者、是基石,给其他人创造了成功的条件。”隋新光说,正是有一次次冒险、一次次失败,才有一次次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