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我国第一个微博网站饭否网站创建。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同学网、聚友网9911、139移动说客、新浪微博、人民网微博等相继进入微博市场。之后,网易、腾讯、搜狐和凤凰等各大门户网站也陆续开通微博服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显示,微博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数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11年11月,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最新发布:中国网民数量已达4.85亿,居世界第一,微博用户已超3亿。
微博在全球乃至中国所引发的热潮,正在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微博的魅力在哪里?微博带给世界的冲击和改变有哪些?面对微博,我们该做些什么?
微博带来四个改变
微博改变了互联网使用者的关注重心。在互联网大规模普及应用的十几年间,人们使用互联网,首先关注的一直是互联网上的“内容”,搜索信息、阅读信息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而微博的设计理念,则是引导人们关注感兴趣的“人”,并与其建立“关注”与“被关注”的关系。人们在微博平台上,围绕包罗万象的话题,建立起由“人”汇聚成的社区,并在社区里相互分享信息、创意、观点和情感。“人的关系”成为人们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心。这是一个质的转变,也是互联网重心的重大转移。
微博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传统的信息传播,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的。即便是后来的互联网,也仍然是网站主导信息传播。信息的传播源头是少数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单向的,人们获取信息的内容也是被动的。而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传播方式,则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注”、“被关注”网络,将自己或自己所关注的人所发布的信息,通过“转发”,一层层地对外传播开来。这种裂变式的传播效应,一旦成功发起就会四下蔓延,快速复制,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极大的传播效果。
微博改变了普通人的社会影响力。在微博平台上,每个普通人都是媒体,每个普通人也都是新闻的源头。你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微博的直播、转发和评论,巧妙地将个人的声音放大到了社会空间,将个人的行为放大成为社会性行为,并通过微博这一公共空间获得影响社会的能力,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
微博改变了技术研发方式和商业运作模式。用微博开展技术研发活动和市场运作活动,加强与客户沟通,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和新选择。利用微博发布正在测试中的产品,通过用户的体验,检验研发产品的漏洞,并获得用户的反馈意见,是一些企业正在使用的一种技术研发方式。微博有能力帮助他们构筑起遍及全球的客户网络。
微博向何处去
微博的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改变,引发了我们对微博现象的深层次思考。“创新”是微博成功的根本,但“可信赖性”以及“可扩展性”却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微博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
将微博作为政府关注民意和服务民生的新平台。微博的高度社会化,为政府利用微博提供了便利条件。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民意诉求的表达渠道、表达方法和表现形式。因此,将微博作为关注民意的新窗口,可以更及时、更直接、更真实地了解民众的所思所想和正在发生的社会事件。
政府开微博,可实现政府与民众的有效沟通。有研究认为,最适合使用微博来获取民意、回应民意的政府部门主要包括四类:一是需要与公众频繁接触的部门,如重要事务的新闻发布部门;二是公共事件应急处理部门,如卫生部门的疫情公告;三是重大政策制定部门;四是公共服务部门,如交通服务信息的即时发布和更新等。因此,应充分挖掘和发挥微博对政府工作的积极作用,将微博作为政府关注民意和服务民生的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