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实现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的关键时期。在知识和信息主导的新型工业化时代,中国也进入了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新经济发展阶段。
历史经验表明,要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发挥出自己的竞争力优势,就不能忽视一个基本的事实:发展主体的现代化问题,广而言之,即人口的现代化问题。
这里,人口现代化是指社会总体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人口素质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口结构和分布趋向均衡和优化,在亲知识、亲生态的价值取向下实现传统型人口向现代型人口的转变过程。
科技进步和人口现代化相辅相成
人口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是一人一口合成的统计总体。人决定口而不是相反,遵循这一“人口主体性原理”是树立科学人口观的起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人口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已发生重要变化。也就是在低生育率目标实现之后,增长型人口问题开始转向缩减型人口问题,数量型人口问题转向结构型人口问题,自然型人口问题转向政策型人口问题。在后人口控制时期,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协调发展成为21世纪的指导思想。
科技进步和人口现代化相辅相成。一方面,科技进步将有力促进人口现代化。但21世纪的科技进步必须体现出人文关怀和伦理取向,体现出对生命的关爱和对自然的关切。另一方面,人口现代化将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的基础,提供强劲的人口动力。现代知识型、智慧型人口的育成反过来又为新一轮的科技进步提供了优良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现代化的一切伟业最终要在生态优先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来实现。
科技是人类智慧的延伸和物化的象征。从总体和长远的观点看,科技进步对于经济持续发展的贡献是通过人口现代化的推进来实现的。中国潜在的问题是人口转型的速度落后于产业升级的速度。促进人口的现代化,乃当下科技发展的人文使命。
科技发展激发人口素质潜能提升
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导向将首先关注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遗传素质,所以出生人口的素质状况在一开始就决定了人口结构的优劣。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比较严重。笔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呼吁关注人口的质量控制问题,大量的“零素质人口”和“低素质人口”的存在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隐忧。现在的情形依然不容乐观。
高等教育的普及将为科技进步和持续发展提供强劲推力。研究生教育处在整个教育链的最高端,只有把高端教育做好了,我国才能成为人力资本强国。我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根据央视报道,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140万,较上年增加13%,招生计划47.2万,录取比例为3:1。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入大众化的新阶段,科教兴国逐渐落到了实处。
与此同时,科技进步将层化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使得人类对广义资源环境的利用和开发提升到更经济、更有效的程度。科技进步将使低层次的、粗放型的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得到改善。生产力的发展将是惊人的,但必须强调两个前提,就是对人类自身健康和智慧的关怀和对自然平衡和天人相应的关怀。和合的文化精神是21世纪人类科技发展的基本依托。譬如,西藏拥有独特的“阳光资源”——全区平均年日照时间为3000个小时,太阳能这种无污染、可再生的生态资源在新型科技的引领下得到开发,从而改善了过去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过去相当多的西藏人口是靠酥油灯来照明,靠捡牛粪和上山砍伐树木烧水做饭的。可以想见,如果没有环保型太阳能科技的利用和开发,提高西藏人口的生活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目标是很难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