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大多分布在深海海底和陆地冻土区域深处。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达4000万平方公里,总储量是全球已探明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储量的两倍,是常规天然气储量的50倍。有专家估计,仅全球海底“可燃冰”资源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还有资料估计,“可燃冰”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全球约占27%的陆域是形成“可燃冰”的潜在地区。
在全球边缘海、深海槽区及大洋盆地地区,有利于形成“可燃冰”的面积约为18.9亿平方千米,占海洋总面积的30%。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12年1月15日刊登乔纳森·利克一篇题为《争夺“冻在海底”的神奇气体的竞赛开始》的文章介绍:“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最新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应该将甲烷水合物归类为一种重要的燃料源,因为埋在海底的甲烷水合物提供的动力足够世界使用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
挪威国家石油公司负责勘探非常规碳氢化合物的经理埃斯彭·安德森说:“甲烷水合物有巨大的能含量,有可能超过其他所有已知化石燃料的能含量总和。”可燃冰的热量很高,一立方米可燃冰可以释放164立方米的天然气。
可燃冰储量令人惊讶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仅美国加州沿海地区就拥有甲烷水合物约37万亿立方米。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010年5月23日发表题为《追踪甲烷可估算墨西哥湾浮油的规模》一文中援引英国石油公司负责人的话说,泄漏的原油约有40%是由甲烷构成的。甲烷在从海底深处的油井往上升的过程中会溶解于水,美国的许多科研船只已经拥有了相应设备,可以估算出这些往上升的甲烷的储量。
法新社2010年3月4日发表的一项报告介绍,从2003年到2008年,由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的科学家纳塔利娅·沙霍娃和利伊戈尔·谢米列托夫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探查了西伯利亚东部北极地带大陆架,其面积覆盖北冰洋海底200万平方公里。他们的研究报告指出,北冰洋不稳定永久冻土层中的甲烷气体向大气层外泄的速度比科学家们以前认为的要快。
研究报告称,“这一发现揭示,海底永久冻土层而并非陆域是被忽视的甲烷气体巨大来源,甲烷气体的大范围排放可能将大大加剧全球变暖。”这些事实都显示,在墨西哥湾和北极地区海底都蕴藏着大量“可燃冰”资源。
日本几乎没有矿藏资源,所需99.7%的石油依赖进口,其中87%来自中东地区。香港《亚洲时报》网站2009年12月22日发表记者高桥浩佑题为《日本视甲烷水合物为能源救星》的文章认为,日本“也许找到了一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几乎完全依赖从其它国家进口石油这一局面的办法”。
投资者相信,日本能够采掘甲烷水合物并对其进行商业利用。人们希望,甲烷水合物能够取代石油。据估计,仅日本周边海底沉积物中甲烷水合物的储量,就足以提供相当于日本目前每年天然气使用量90倍的能源。日本政府在2007年宣布,距离本州岛东海岸大约50公里的南海海槽地区蕴藏着1.14万亿立方米甲烷水合物,这一储量几乎相当于日本目前每年天然气消费量的14倍。
日本周边海底还蕴藏着其他大量甲烷水合物。据估计,四国、九州、北海道等海域蕴藏的“可燃冰”总量,相当于日本天然气100年的消费量。日本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物资源机构(Jogmec)预测,日本西南沿海的南海海槽区域的甲烷水合物储量可以提供足够日本使用300年的能源。page
中国资源量可观
中国是“可燃冰”资源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2004年,中德联合科考队的“太阳号”考察船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当今全球最大的碳酸盐结壳,面积达430平方公里。它充分证实了海底甲烷水合物曾释放出大量的甲烷。据专家预测,我国南海西沙海槽、台湾西南陆坡、南沙海槽、冲绳海槽海底可能存在大量的甲烷水合物资源,可以满足我国今后数百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