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几十万农民的“致富金钥匙”;
他,是同事眼中的“农业百科全书”;
他,是全县农技人员的良师益友……
他就是渠立强,一个以黄土地为家、把农民当父母兄弟,24年如一日扎根苏北大地的基层农技师。
4月15日下午,掩不住的春光撒满黄淮平原。记者在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孙楼镇穆楼村穆长征家的芦笋地里见到了渠立强,上午他刚刚在医院做完透析,下午就来到了田间地头。
他那黑暗的肤色让人揪心,那是双肾摘除肾上腺的病态,但他的声音却依然刚劲有力,虽然时不时地捂捂肚子,那是长期透析的剧痛,但他的眼神中却有一种激情,感染着每个人。
2006年,渠立强被确诊为肾癌,经两次手术切掉了一个半肾,出院一个星期后,本应在家休息的老渠却出现在县农技站办公室,在大家的诧异声中,老渠只说了一句:“我的工作还没做完。”2011年6月,仅存的半个肾又因癌细胞侵入不复保留,只能靠透析维系生命的老渠仍心心念念他的工作。不能下地、不能进实验室的他,每天依旧坚持电话答疑。
老渠没有豪言壮语,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我是农民的儿子,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我只想为咱农民做点事,出把力。”
说老渠就不能不说说他脚下的这片黄土地。
丰县,位于苏、鲁、豫、皖四省7县交界,农业大县;黄泛冲积平原,多为沙碱土壤,土地肥力不足。
1988年,渠立强从江苏省农学院毕业,到丰县棉花原种场任技术员,次年调到县农技推广中心土肥站,这一干就是20多年。
在别人看来,农技员就是在办公室里看看书、接接电话、动动嘴皮子解答一下问题,晒不到淋不着。渠立强不这么认为:“农业科技转化为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就是科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决不能整天坐在办公室里。”
怀着这样的工作态度,渠立强将自己的工作地点搬到了丰县120多万亩耕地中。广阔的农田是渠立强工作的实验室,采样取本,查阅材料,分析研究,钻研种田妙招,用现代农业科技解答百姓一个又一个难题,为农民送去了开启土地增收、农业致富的金钥匙。
老渠领导的土肥站虽然只有5个人,但却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土壤肥料化验室,设备先进;一个土样储藏室,拥有土样12000多种,每3年更新一次;一个耕地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点击丰县任何一个行政村,便知该村自然概况、土壤各元素含量、科学施肥方案等;此外还有一个种类齐全的资料室,收藏有关专业书籍500多种、1000多册,实物图片3000多幅。
凭着不懈的探索学习,渠立强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精通土壤肥料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农业建设的农技推广专家。
2010年,孙楼镇穆楼村农民穆长征种了两亩多芦笋,但是叶子一直发黄,施了几次化肥,也不见效。在渠立强取样测土,潜心研究,给予合理施肥配方后,取得大丰收,一亩地收入达六七千元钱。现在已扩大到20多亩。
眼下正是春播耕种的大好时节,老渠在医院里做着透析,心却已经飞到田野里。透析结束,拔了针头,他的精神好了许多,头一件事就是要到老穆家去看看今年的芦笋长势如何。
在芦笋地里,穆长征一看到老渠像见了救星:“今年为什么有些芦笋新出头长到一半就开始打弯不长了?”
记者问老穆有多久没见到渠站长了,老穆说从他第三次手术后已经有半年多了;问他看到渠站长现在这样是什么心情时,这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眼泪刷一下流出来,哽咽着再也说不出话来。
离开芦笋地时,记者回望一眼渠立强,他在妻子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在田埂上,妻子的手中还拿着半截弯头的芦笋,那是老穆刚刚咨询的问题,或许在场的人都忘记了,只有渠立强还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