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梦子表示,由于监管惩罚力度比较大,再加上智能系统和第三方应用商店模式的出现,恶意扣费的现象现在已经被控制,但用户的担忧依然存在,并成为道具推广的一个障碍。
对此,肖永泉提出的建议是,开发商应该探索出让中国用户认同的模式出来,“比如‘愤怒的小鸟’当时进入中国市场时,在安卓系统上是免费的,用户接受度很高,而开发商采用了内嵌广告的方式收取广告费。这种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开发商认可。”
孙梦子提出轻度收费的模式,“游戏可以完全下载,下载后用户可以自行选择免费模式或付费模式。付费可以获得其他的技能或道具,不付费也可以继续玩下去。轻度付费由于不具备很多的强迫性质,会给用户更好的体验感。”
第三关 用户体验
“产品质量并没有达到用户购买的心理层次,也是用户付费意愿较低的重要原因。”孙梦子分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游戏本身带来用户的体验感并没有让人觉得物有所值。”肖永泉认为,一些手机游戏内容同质化严重,无法满足用户想看新鲜、原创的需求。
大三学生杨晓博曾有过付费下载游戏的体验,“我之前花5元下载过一款手机小游戏,但发现不好玩,删除之后,再没有玩过付费游戏”。杨晓博认为,手机游戏相比PC端游戏还是有很大局限性:手机屏幕太小,玩游戏时间太长眼睛受不了;更重要的是,受手机内存、持续供电时间制约,不可能长时间在手机上玩游戏。此外,手机上声音、色彩等与电脑游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感觉不过瘾。他认为,手机游戏虽然增多了,但是质量和内容无法满足现有玩家的需求。
“手机开发商应该把手机游戏和以往终端的新型的游戏模式区别开来,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把以前的游戏移植到移动平台上就能成功。”孙梦子建议,手机游戏开发应该结合移动终端特性。手机开发商要注重游戏的娱乐性,产品不必一味贪图大而全,很多小而精的产品反而获得巨大的成功。手机游戏可以充分利用发挥触摸屏的特质,用户不可能去摸电脑屏幕去体验那种感受,而有些游戏在利用触摸屏的前提下,又加入大量的社交元素,采用人机互动的形式,在移动端实现社交互动的娱乐性。
除了移动终端的特性,开发商还要专注于移动互联网上用户的特性。孙梦子认为,现在很多大型互联网游戏厂商看到移动端的利好趋势,都做出了重新布局,推出相应的手机游戏,“要了解这个圈子应该怎么玩,区别于以往的生态系统,所以一个是基于移动终端,一个是基于网络上的用户特性”。(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