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以来,武汉市儿童医院整天上演看病难,“看病似打仗,输液像流水线,挂号如春运”是这种看病难的生动写照。记者日前走访武汉各大医院发现,儿科医疗机构普遍拥挤不堪,儿童普遍看病难。带孩子看病的家长不禁要问:儿童看病咋这么难?
儿童看病:等几小时是家常便饭
前不久的一个晚上,记者来到武汉儿童医院香港路门诊部,这里人声鼎沸,喧闹如同集市。记者看到,每名儿童少则一两位陪伴,多则五六位陪同,小小内科急诊室里挤满了人,两位医生面带倦意,不停地问诊开药,忙得抬不起头……
带孩子来武汉儿童医院看病的一位家长说:“每次来看病,都要排几个小时的队,医院为何不来多开几个门诊?”
而院方的回应则是:“医院几乎天天如此繁忙,医务人员已是超负荷运转了,如果再加排班,正常轮休都无法保证。”
据门诊部统计,从当天下午17时30分至次日上午8时,10名医生共接诊患儿900多人次,平均每名医生接诊近百人次。而今年5月以来,儿科夜诊几乎都成了“夜战”,每晚门诊量都超过800人次。
近年来,武汉儿童医院门诊量逐年递增,目前年门诊量已突破180万人次。医院党办负责人介绍,为了缓解儿童就医难,医院近三年增加近148名医生,297名护理人员,床位增加了300张,仍然满足不了需求。
不仅是专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协和医院等综合型大医院儿科诊室也非常拥挤,许多家长清晨四五点钟就来排队挂号,住院病房也普遍床位紧张。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Ⅱ科主任姜毅介绍,科室编制床位50张,经常开放床位近70张,最高峰时开放床位90张,病房走廊里都摆满了床。
姜毅说:“每次门诊都挂七八十个号,从早上七点一直看到下午两点还看不完,患儿看病要等五六个小时,等得心急,我自己也是满身疲惫。”
儿科医生:收入低工作累流失严重
儿科医生普遍反映,儿童常见病多,一半左右是感冒发烧拉肚子的常见病,检查少、药量小,“含金量”低。儿科医生即使高强度劳动,比同等资历的其他科室医生收入低30%以上。
其实儿科并不简单,医生工作压力大。从武汉一家市级医院儿科跳槽到某媒体的谢先生说,儿科医生不好当,儿童不会表达,俗称哑科,病情变化快。“金眼科、银外科、最脏最差是小儿科”。儿童注射顺应性差,再加上血管较细,扎针不容易扎上,儿科护士基本都有被“打骂”的经历。
压力大,收入低,工作累,人才流失严重。“分配决定走向,聪明人都想办法走了。”谢先生说。
由于儿科“含金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医生不愿意做,医院也不愿意开”,很多医院一关了之。上世纪90年代至2005年前后,儿科普遍遭遇“滑铁卢”,很多综合医院都取消了儿科。儿童诊疗机构的减少,加剧了儿童看病难。
目前,儿童就医机构普遍“人手不足”,超负荷情况严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Ⅱ科编制病床50张,即使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专科医院的标准,应配备15名医生和20名护士,但目前儿Ⅱ科只有9名医生,10名护士。
由于待遇偏低,即使儿科严重缺编,也难以吸引到人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Ⅱ科每年计划要5人,但往往只能要一到两个人。武汉市儿童医院是当地最大的儿童专科医院之一,医务人员待遇较好,但近3年有38名医护人员流失。
“去别的科室既轻松,挣钱又多,谁还愿意干儿科?”武汉一家综合型医院儿科医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