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未知数的深海,“蛟龙”号的“驾驶员”们为什么能理智、冷静、利落地完成各项操作,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潜航员是如何产生的?需要具备什么方面的素质?有关人士向记者独家披露了潜航员的选拔过程。
心理测试考官和航天员选拔是同一套人马
2006年冬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正在准备考研的付文韬看到了中国载人深潜计划招聘7000米载人潜水器潜航员的通知。
通知要求报名人员必须体格健壮,心理健康,重点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能适应潜水器特殊作业环境和心理需要,身高在1.65米至1.73米之间,体重55公斤—75公斤,年龄35岁以下。
条件乍看起来不高,但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表示,潜航员和航天员的心理测试考官是同一套人马,只是航天员对生理素质要求非常高,潜航员的选拔更看重心理素质。
在青岛,报名者接受了专门的心理素质测试。在一个狭小、漆黑的模拟空间,除去身上所有物件,持续呆了16个小时,以测试心理耐力和承受力。
这种测试叫“坐小黑屋”。因为在“蛟龙号”舱内狭小、封闭的空间里,面对深海漆黑孤寂的环境,长达16小时的苦坐,容易出现“幽闭症”,会因为恐惧导致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
“很多人落选不是身体不够矫健,是心理素质不过关。”刘心成说。最终,付文韬和唐嘉陵正式成为我国首批受训潜航员,也是我国首批选拔并自行培训的潜航员。
在乏味的训练中练耐力
刘心成说,与航天员相比,潜航员对耐力的要求有过之而无不及。
7000米级海试中,潜水器从布放入水到回收至甲板,最长时间近12小时,在此期间,潜航员只能靠吃巧克力、牛肉干充饥,不能休息,不能上厕所,一直是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
更重要的是,在近12小时里,有一多半的时间是在下潜上浮,在舱内工作的几小时里,潜航员基本趴在观测窗前,但由于水的折射,操作时在视觉上会有偏差。
在7000米级海试中,付文韬和唐嘉陵都曾用机械手取得了海底生物。
这得益于他们在陆上训练中反复进行的机械手操控专项训练。在这项训练中,只是如何使用机械手臂,就训练了一周的时间。付文韬曾形容,那些日子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摇动那个摇杆。从最初抓一些大个的物品,到后来可以抓起矿泉水瓶,向一个如瓶口大小的管子里倒水,虽然枯燥乏味,但为了能在海底更好的取样,他们需要认真的反复训练。
“这项训练确实有些乏味,可我们必须掌握,因为到海底取样,可能会有更小、更细、更难抓的东西。”唐嘉陵说,深潜时间长达6—8小时,这对潜航员来说,更是一个耐力的考验。
此外,潜航员在舱内还得忍受高温潮湿的环境。潜水器在水面时,舱内温度高,随着下潜深度增加,温度下降,水汽成了凝露,只能用干燥剂吸湿,在每次下潜后的潜水器维护中,工作人员都能掏出不少水。
对潜水器要足够了解
“要是对潜水器一点不熟悉,啥也不懂,心理素质再好也不行。”唐嘉陵说,好的心理素质建立在对潜水器足够了解的基础上。
潜航员的培训工作是在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的领导下进行的,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负责学员的选拔和管理,中船重工集团702所和701所负责学员的培训。
“蛟龙”号副总设计师、中船重工702所研究员胡震告诉记者,正式潜航员需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潜水器系统各种设备及辅助装置的操作技能;水面支持设备的操作维护技能;能够完成正常的下潜任务;能够在海上进行下潜前后的检查和维护工作;能够通过更换设备部件排除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