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后,最开始我们不是天天去体能拉练,而是和702所的技术人员一起,了解潜水器知识。白天一起学,晚上看专业书,一天时间基本都在学习。”唐嘉陵说,这种状况持续了三年,“培训内容非常多,包括理论知识、设备检查维护、机械手操作、模拟驾驶等内容。”
未来:职业化运行
“相对航天来说,潜水器只是小系统,从业人员也不需要太多,以后深潜部门可能就只需要几十个人维持运转,这也是与国际化接轨的做法,国外潜航员不光是‘驾驶员’,还一专多能,能提供技术保障。”唐嘉陵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科学家与深海世界沟通的桥梁,不仅是潜航员,还应该成为半个科学家。“因为以后有机会跟随‘蛟龙’号下潜的科学家很少,有些可以通过交流,详细了解科学家想要的东西长什么样、分布情况等,在深海作业中一次碰不上,多下几次就找到了。”
今年海试,唐嘉陵就下了两次。
“马里亚纳海沟深海的景色,很少有人看到,你看我抓了个海参上来,没准是海参把我抓住了,以后就逃不脱他们的吸引力了。”唐嘉陵笑言。
海试结束了,唐嘉陵认为,对两名潜航员来说,7000米级海试的成功只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开始,“因为选我们就是为了培养职业潜航员,但现在还没有这样的岗位,去展示我们的职业化。
刘心成认为,未来在招聘潜航员时,对生理要求可以适当降低,但要求拓宽知识面。潜航员应该去不同大学深造,学习机械制造、物理、化学、海洋、驾驶等多领域学科。
他同时认为,选拔、培养潜航员时间长、投入大,但目前尚没有针对潜航员发展方面的制度,应为潜航员的成长设计好发展路线,如潜航学员—三级潜航员—二级潜航员—一级潜航员—特级潜航员—潜航教练员,使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有新的追求,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研究。(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