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人肉搜索”转战微博平台 “微”搜索

“人肉搜索”转战微博平台 “微”搜索

2012-07-20 11:22:20

  一部名为《搜索》的电影正在热映。“人肉搜索”,一个在中国互联网世界存在了12年的争议话题, 再一次被人们热议。微博时代,传统“人肉搜索”已逐渐转移至这一急速崛起的社交网络平台。

  微博打拐、微博寻人、微博抓贼等一些“类人肉搜索”,对事件发展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核聚变”的传播模式下,微博“人肉搜索”也可能使事件走向不可控。这把双刃剑,可以为善,也可以作恶,如何既不妨碍网友利用它进行正常舆论监督,又防止它侵犯公民合法权益?  ——编 者

  近日,一张选美照片引发的“人肉搜索”正在微博平台上演。3个年轻的姑娘,只因“国际小姐”重庆前三的头衔,而不得不面对个人信息、私人照片被网友“持续扒皮”。

  这场“人肉搜索”,由微博最先爆料,引发集体围观,随即博友“人肉搜索”,知名微博推波助澜,碎片化的信息通过“病毒式转发”迅速聚合,而当事人的微博又加剧了信息泄露——整个过程堪称微博时代“人肉搜索”的标准样本。

  变化

  微博成“人肉”主阵地,形成碎片化传递和深度挖掘模式

  白领小闫,以前自称“mopper”(混迹在猫扑网的人)、“天涯观光团”,当年著名的“虐猫门”、“3377事件”,她都是“人肉搜索”的积极参与者。不过,这两年她已转为微博的忠实拥趸。“我觉得微博堪称迄今为止最厉害的‘人肉搜索’平台,像最近的实习护士‘虐婴门’,从线索引爆到层层曝光,微博就像一个巨大的信息挖掘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19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使用微博者过半。如果说,在2010“微博元年”之前,“人肉搜索”主要是以猫扑、天涯等网络论坛为主要阵地,那么随着微博席卷互联网,传统“人肉搜索”已逐渐转至这一急速崛起的社交网络平台。

  “‘微博人肉’基本不通过门户网站,而是依靠社交网络互动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演进,充分发挥了微博的便捷、快速和易受围观特点。”从事互联网社会学研究的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郭玉锦说,“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碎片化发布、碎片化传递和深度挖掘的模式。”

  而微博的空间开放性,在某种程度上又为“人肉搜索”提供了更多素材和挖掘可能。最近,网友根据一位家长“晒”儿子的700多条微博,竟然能得到其居住地、孩子真实姓名、生日、家庭状况、母亲单位、每周游玩场所等大量私人信息。这种“裸奔”微博,一旦遭遇“人肉搜索”,在微博“核聚变”的传播模式下,比以往更具杀伤力。

  “微博上,日常化交流在网上公开,形成了一个‘搜索’的庞大数据库。”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乐媛说,“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成熟,我们更容易留下自己的‘痕迹’。”

  趋势

  发动门槛降低,信息拼接速度加快,公众人物参与到“人肉”进程

  知名微博“我爱重庆”没有想到,一次不经意的发言竟会引发“蝴蝶效应”。7月10日,拥有24万余名粉丝的“我爱重庆”,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第五十二届国际小姐中国大赛重庆赛区季军”照片,被转发近8000次,评论2000多条。至于其后发生的“人肉搜索”,更是令当事人始料未及。

  • 相关阅读
  • 微博平台首部诗集《春的脚步》将出版

    以微博为支点,以生活为乳汁,以一大批草根写手为杠杆,用诗歌镜头记录生活和时代风云的诗集《春的脚步》,将于明年元月份出版。微诗体发起人高世现为诗集作序,他称这是我国目前为止第一部完全选用发表在微博上的诗歌的诗刊(民刊)。...

    时间:12-2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