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17时左右,上述两座铁路桥下的积水已齐腰深,多名抢修队员冒雨站在井口旁边,以身体作为警示标识,保证行人和车辆的安全通行,剩下的十几名工人全部投入到紧张的排水工作中。“这次雨大,坚持了15个小时,才算把水抽干净。这里排水系统不健全,管线属于雨污合流,直径仅为1.2米,没有专门用于收集雨水的管线。”
“洪涝地图”并非万能 治本尚需多管齐下
尽管北京市防汛办网站上公布的积水信息不是常态化的积水分布图,北京市水务局公布的积水点也不完全,但还是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网友“滇人翟辉”认为,有了地图后,再下暴雨时,就应该提前关闭这些积水点。网友“段永华的围脖”说,关键是做可行的预案,及时信息发布,同时事故中应派专人警示,事故后及时排涝。
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潘安君说,积水点的形成是动态的,雨什么时候下到什么地方、下多大很难提前判断。比如说,雨下在治理过的地方,雨量也在标准之内,那应该没问题。但如果治理过的地方只能承受每小时50毫米的雨量,结果今年的雨量达到每小时100毫米,仍有可能会出现积水。
事实上,逢雨就堵,并不是北京的专利,而是很多城市交通的顽疾。据了解,排水设施的标准相对滞后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城市硬覆盖剧增、人口快速增长、城市规模扩张等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北京市防汛办常务副主任王毅以易积水点马家楼立交桥举例,三环、四环路已经修好了,与之相邻的马草河却仍然是农业灌溉河,没有按照规划进行城市泄洪改造,造成马家楼桥一遇到降雨就积水。王毅说:“因为各种建设存在时间差,即便是必须进行的建设和改造,也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