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难过后,有很多牺牲和教训,更有很多经验。这些都昭示我们要提高全民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提高我们的防范知识和技能。”在日前举行的主题为“科学应对洪涝灾害”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海军总医院院长、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水系灾害救援分会会长钱阳明的话代表了与会专家的观点。
面对灾害,拿什么来拯救我们自己的生命?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在广渠门立交桥下,由于被水淹没后无法打开车门和车窗,司机丁志健在车内的溺亡让所有人感到惋惜和痛心。
在北京市气象局研究员、北京减灾协会常务理事吴正华看来,这位司机之所以会溺亡,是因为他不知道敲车窗的四角能更容易打碎玻璃,或者车里根本没有用于敲玻璃的小锤子。而此次悲剧发生的根本,则在于他缺乏应对危机的基本知识。
有人认为,在面对灾难时,这位司机或许也因为其心理脆弱、情绪不稳定而无法作出正确的逃生行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危机与压力管理中心主任西英俊,却有不同的观点。
“像其他生物一样,人在灾难发生以后会动员他所有的资源和力量。即便没有逃脱死亡命运,他也是已经启动了内在所有的力量来抗争。”西英俊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人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逃生。
“从一个医学救援者或医务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我国大陆民众目前普遍缺乏防护知识,与欧美国家,甚至与香港和台湾地区相比,都差得很远。”钱阳明遗憾地道出这样一个现实。
有一个案例即能说明问题。2004年,同样是7月,印尼海啸即将发生,一名恰巧在当地旅游的英国女孩发现海面突然下降,立刻想起地理课上老师曾讲过,这种情况表明海啸即将到来,应迅速躲避。于是,100多个人跟着她成功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这种小学生都知道的简单知识,也完全可以达到自救的目的。”为此,吴正华认为,我国应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首先,在小学、中学、大学都应该开设防灾减灾课程,并根据学生不同的教育层次,使用深浅程度相异的教材。
其次,加大对社区居民宣传教育的力度。北京减灾协会曾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开展过相关科普活动,每次都有几百人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再次,对政府应急管理机构的人员要进行科普教育。吴正华还建议,在洗车店等场所中也要摆放防灾宣传小册子,以告诉开车人,碰见洪水、大风、火灾等灾害时应该怎么办。“只有这种从细处着眼,从小事做起的方法,才能真正在到了危难的时候避免大的损失,取得大的功效。”
除此之外,“心理干预人员还应在事发后2小时内的危机潜伏期、1周内的危机敏感期和1月内的危机转折期三个关键节点,对心理创伤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西英俊补充说。
钱阳明表示,全社会都应当关注和普及灾害的预防知识,比如如何应对恶劣气象条件下的溺水、雷击、触电情况等。
正如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李宗浩所言:“生命在自己手中,只有平时多多积累灾害预防知识和技巧,灾难来临时才有可能赢得生机。”(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