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是中国干旱地区独特的水利灌溉工程,主要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哈密等地,总长度5000多公里。然而,这个古老的地下水利工程什么年代、由何人开凿,却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为了破解坎儿井的“身世”之谜,今年9月,中德专家将首次采用现代科技为它“断代”。
关于坎儿井的起源和开凿年代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一直没有发现确凿的证据和文献资料记载,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给坎儿井“断代”,已成为制约坎儿井“申遗”和学术研究工作的瓶颈。
据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物局透露,这项研究由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吐鲁番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德国海德堡大学地理研究所共同承担,两国专家学者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0条坎儿井作为基础样本,进行土壤分析、植被研究和碳14测定等科研工作。
世界上大约有40多个国家有坎儿井,但相对而言,新疆留存的坎儿井较多,保存较完整,目前,1784条坎儿井中,有水的仍有500多条。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暗渠、地上明渠、涝坝组成,一条条延绵几十公里的人工渠道将竖井在地下连为“长城”。
为了拯救这个地下“万里长城”,中国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坎儿井的维修和加固,国家文物局还投入1600万元用于编制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保护的总体规划。(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