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年尺度的宇宙如今被巧手的苏州绣女用针线囿于一米见方的绣作之中,这在正在举行的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引起了天文学家们的阵阵惊叹。
这些作品初看非常像高分辨率的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宇宙照片,但仔细端详,细细密密针脚跃然于纱布之上,在光线的照射下丝线的线条熠熠生辉,为人们展现出宇宙深处的遥远天体的慑人魅力。
“如此精细的星空图真是令人惊奇……”英国物理学家乔斯林·贝尔·伯内尔在20余幅以宇宙星空为主题的苏绣展览前赞叹道。作为脉冲星的发现者,她在大会的开幕式上做了重要演讲,题目是“令人惊奇的宇宙”。
一位身着旗袍的绣女正在大会的一个展位中绣着一幅来自美国宇航局的地球图案。她叫陈英华,39岁,来自苏绣的故乡苏州。作为一个苏绣世家的传人,她七八岁起就开始学习刺绣,十几岁师从父母,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刺绣的传统图案一般是花鸟鱼虫,我在几年前开始尝试新的创作,绣一些人物或者油画。”陈英华对新华社记者说,自己充满好奇心,渴望做各种尝试突破传统苏绣的边界。
2006年,紫金山天文台苏州观测站站长梅苞找到了她,向她展示了一些美国航天局拍摄的星云、星系照片。“天呐,我惊呆了,太美了。没想到小时候一直喜欢的星空,实际上是这个样子的。”陈英华说。
“正如物理学家李政道所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我从小在苏州长大,对艺术尤其是苏绣充满热爱,希望能够用苏绣这样的艺术表达方式来展现我所研究的天文学之美。”梅苞说。
最开始的尝试是非常艰苦的,梅苞以天文学的眼光要求绣作的精确度,而陈英华本人以苏绣艺术的眼光要求绣作的美感,一来二去不断修改、尝试,第一幅作品蟹状星云终于诞生。
“蟹状星云是我的第一幅作品,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同时也是最难绣的,我花了六个月才完成。”陈英华说。
梅苞说,选择蟹状星云作为开始,是有意为之。“蟹状星云是中国人在1054年观测到的超新星爆发演化而来,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超新星爆发记载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笔”。
“每次开始创作之前,我都会向陈英华讲解相关的天文知识,当她懂得这些天体的原理和故事之后,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在梅苞的指导下,蟹状星云、鹰状星云、仙女星系、漩涡星系、黑洞、日珥……相继出现在陈英华的针尖。
为了表现一些天体逐渐淡去的光晕,陈英华尝试了许多针法,甚至创造了一些新的针法来适应“宇宙表达”的需要。“有的线条甚至是丝线的64分之一,重新还原到了桑蚕吐丝的粗细程度。”她说。
陈英华的作品一问世就在苏州本地的绣品比赛中获奖,后来她的“蟹状星云”被带到白俄罗斯参展,明年她的“黑洞”将赴巴西参展。
“刺绣作品比照片或者油画更富立体感,色彩绚丽,纹理丰富,那些丝线会充满变化,在光线下显露出宇宙动人的一面。”梅苞说。他曾经尝试找过其他的绣女,但是陈英华所表现出的强烈好奇心和高超的技艺让她脱颖而出。
陈英华的作品被网友转发到新浪微博,一天之内转发数量就超过了15000次,甚至有网友为她赋诗:“纤纤玉指奇,巧嵌一丈纱,丝络轻似水,星河入画来。”
梅苞说,苏绣的题材一直非常有限,陈英华的作品将对传统苏绣产生非常大的冲击。“但这种冲击不是毁灭性的,因为要完成这样的作品,必须基于对传统技巧的娴熟掌握。这样的创新是基于传统传承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