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何大军的人都知道,他有两种状态最投入。
一种是诗人何大军,当他喝点小酒,兴致来时,会给大家朗诵诗。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他的声音带着磁性,吐字如播音员一样字正腔圆,语调抑扬顿挫,瞬间打动人心。
然而,可能是因为和记者还不够熟悉的缘故,或是他内敛腼腆,他朗诵叶芝的《当你老了》、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就是不念自己的诗。
良辰美景,风花雪月,是文人骚客最向往的意境,也映射出何大军对生活的热爱,他也曾写下诸多类似的诗歌。
然而,谁也不曾想到,他的日常工作是研制固体导弹发动机——一个需要缜密思维、滴水不漏的理性职业。听发动机试车时的轰响和听他的诗歌朗诵竟让人有同样的震撼和共鸣。
何大军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固体动力系统首席专家、第六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多次担任中国一些重点型号固体导弹发动机总设计师、总指挥。
如果去过内蒙古航天科工六院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看过试车,就会知道他的另外一种状态是什么样子。
就在采访时记者得知,两天后就要有一次试车,记者随即问他:“你紧张吗?”
“不紧张,都干了很多次了。”他回答道。
然而,同事们说何总的压力还是很大。在接下来的50多个小时里,他可能随时都会在脑海中想起过了千遍的试车参数,在凌晨睡醒的某一刻还会爬起来找设计图再琢磨,和别人聊天时他可能还有些心猿意马想着他的发动机。
两天很快过去,记者在试车台前再看到他,千万个疑问到嘴边仍然化成一句:“你紧张吗?”
“不……不紧张。”看得出来,他的压力仍然挺大,说话都少了平时的那种干脆。可能由于没有休息好的缘故,他的眼睛一直由于干涩而不停地眨。
一台固体导弹发动机价格不菲,凝聚了许多航天人的心血。航天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成功便成仁”。
“轰……”发动机开始点火试车。这时候,何大军不在指挥大厅屏幕前,也不在外面高处观看。他在指挥大楼下一圈圈绕楼快走,一边狠狠地抽着烟。
“成功了!”身旁的同事雀跃着,而他听到耳边震耳欲聋的声音时,竟一时恍惚。
他顾不上和向他祝贺胜利的人们打招呼寒暄,迫不及待地奔向试车台,看他倾注心血的“作品”。
“还是太刺激了!这一分钟里心跳加速,觉得心一直被揪着,但成功了之后那种兴奋又无法表达。”事后他说。
29年前,何大军刚来航天科工六院报到,还不知道一个大学生的航天报国志从哪里开始。那时,地处塞外草原的六院条件非常艰苦,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实现自己航天梦想的决心和信心。
由于科研人员匮乏,领导对他高度重视,为他指路子、压担子。几年后,当经受磨炼迅速成长起来的他再次被委以重任时,领导对他的指示是:“所有岗位随便挑。”
从1988年开始,他独立研制固体发动机,一干就是24年。
上世纪90年代,六院承担了中国第一个进入国际宇航市场的固体变轨发动机EPKM的研制工作。在该型号发动机的研制中,何大军首创了药柱调平技术,通过总冲预示专项技术攻关,0.2%的飞行实测预示精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