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桑干河畔的泥河湾村是河北省阳原县的一个普通小山村,却拉开了中外考古专家学者研究“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的序幕,使泥河湾成为世界古人类文化的宝库。
记者近日来到泥河湾村,这个村子背依几个矮矮的小山丘,往村里走了几十步,在一户院墙边,一帮老人靠着墙根在聊天,见到记者,几个人围拢了过来。“你们是来考察的?”有人问道。“前些年来过好多人找‘土龙骨’,现在少多了。”“可不是嘛,这会儿都到南边的村子去了……”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议论了起来。
村民所说的“土龙骨”指的是化石。70岁的李振杰老人将记者带到村北的白草沟遗址去看看,那里正是泥河湾动物群化石主要出土地点。在一处“泥河湾动物群复原图”石碑上,可以看到这一带重要化石种属,像丁氏鼢鼠、泥河湾巨颏虎、长鼻三趾马、板齿犀等。
一路上,李振杰讲着泥河湾村的历史。他从老辈人口中得知,泥河湾村在清朝时就有了,由于村南是桑干河河水缓流之地,淤泥形成了大片河湾地,故名泥河湾。
走到一处荒凉、有着一个个奇形怪状土丘的地方,李振杰停下脚步,指着一个像塔一样的土丘说:“过去这里出土过很多‘土龙骨’。”离土丘不远处有座石碑,碑身有裂痕,上面刻着“泥河湾遗址”几个字。在这里,能看到泥河湾村的全貌,整个村庄在落日余晖下显得深沉、庄严。
1921年,法国传教士文森特来到泥河湾村传教,他在村周围发现了大量的贝壳、蚌类和哺乳动物化石,并把化石发现情况和泥河湾村一带特殊的地质地貌告诉了同在中国传教的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德日进和美国的地质学家巴尔博。这几位国外专家先后来到了泥河湾村,拉开了外国专家研究泥河湾的序幕,泥河湾的学术价值得以发现。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泥河湾地层、泥河湾动物群先后被命名,并得到国际认可。在1948年的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泥河湾地层被确定为第四纪标准地层。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对考古工作的逐步重视,泥河湾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广泛,地质、考古专家在泥河湾地层中发现的大量石器,证明人类曾在这里生活。
目前在泥河湾已先后发现早期人类遗址150多处,出土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数万件,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泥河湾遗址群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泥河湾村的村民更愿意讲当年挖化石的故事。陈贵喜今年55岁,是村民中接触专家、学者最多的人,如今也是村民们眼中的“土专家”。“小时候常到村北沟里面捡羊角、马头骨之类的化石玩。长大后才知道捡的这些东西是上百万年前的动物化石。”陈贵喜说。
“1972夏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卫奇来到我们村。当时我只有14岁,卫奇在我家住了一周。每天他都去沟里转悠,一有空我就帮他找化石,把自己捡的化石都给了卫奇。”陈贵喜回忆说,“就在当年,卫奇他们在村西约1公里处的泥河湾地层中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纳玛象头骨化石。
记者采访发现,村民们大多认识化石,却认不出石器,因为石器看起来和普通石头没太大分别。有一次,一位村民去东谷坨村帮忙干活,推了一车土,然后把里面的石头拣出来都给扔了,后来才知道那些石头是200万年前古人类用的石器。2001年发掘马圈沟第三文化层时,泥河湾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一度平静的泥河湾山村又沸腾起来,有些村民也纷纷开始去寻找石器。
近百年来,共有5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考古专家来泥河湾考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专着760多篇,极大地提升了泥河湾在国际古人类学术研究领域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