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组织日前称,目前赤道太平洋水温较常年异常变暖,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并可能发展形成厄尔尼诺气候现象。同样,来自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资料显示:今年7月,赤道太平洋海温较常年异常偏暖0.6℃,即进入了厄尔尼诺状态,且可能发展成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根据监测,自2011年9月开始的拉尼娜事件于今年3月结束。之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逐渐恢复正常并开始偏暖。4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增暖迅速,7月份该区域平均的海表温度较常年偏高0.6℃,次表层海水温度增暖迅速并向表面抬升,表明了热带太平洋进入厄尔尼诺状态。
气象专家根据监测结果,并参考国内外动力统计模式,预测今年下半年厄尔尼诺状态将继续发展,可能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
全球进入厄尔尼诺状态
据路透社报道,受厄尔尼诺气候影响,全球粮食生产可能普遍受损,尤其在亚洲和非洲,收获季节将可能缺乏雨水。
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影响从澳大利亚到印度的农作物收成,使本来紧张的全球食物供应情况雪上加霜。在过去的两个月里,玉米价格由于美国遭受50年来最大的干旱而上涨了60%。全球大豆供应也因南美洲的干旱而情况紧张。
日本气象厅在其网站上发表的声明说:“厄尔尼诺现象持续到冬季的可能性很大。”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下属的气候预测中心最近警告说,今后两个月几乎肯定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印度则称将密切关注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因为季风雨迟迟不到已经影响了稻谷、油料作物和棉花等夏季作物的种植,而天气预报部门已警告说将发生3年来的第一场大旱。
3年前,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季风雨推迟,世界第二大产糖国印度甘蔗收成不好,引发糖价暴涨至30年新高。由于气候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联合国粮农组织上周宣称,由于食物价格的高涨,全球有可能重演2008年的粮食危机。
目前这次厄尔尼诺现象的强度与持续时间还是个未知数。通常来说,一次高强度的厄尔尼诺现象将造成澳洲、非洲部分地区、东南亚地区及印度的干旱,但也会给世界其他地方带来雨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深经济学家康塞普西翁·卡尔贝说,她认为这次厄尔尼诺现象会比较温和,但仍然会带来“将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危及农作物的坏天气”。
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源于“拉马德雷周期”
对于今年我国频发的台风和北方地区的多雨状态,北京市气象局研究员吴正华介绍说,由于从70年代末,华北地区随着气候变暖,北方处于干旱区,雨水偏少,主要表现是1999年到2007年近十年的干旱。有人说是不是会出现由干旱区向多雨区的转变,在国家的正式预报或者说气候变化的预测中还没有官方的说法。但是吴正华介绍,有许多研究的学者也提出了这样的看法,提出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是气候变化有一个“拉马德雷周期”,也就是所说的北太平洋涛动。
通俗地讲,大家说“拉马德雷”或者“北太平洋涛动”,可以看作是厄尔尼诺或者拉尼娜的“妈妈”。厄尔尼诺是上帝的儿子,拉尼娜是上帝的女儿,它们的妈妈是拉马德雷。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周期一般来讲有2—7年左右的周期变化。拉马德雷是冷水区向暖水区的转变,这个过程可能有三、四十年,可能由于海洋的变化影响导致大气也有同样周期的变化,甚至说可能有六十年的周期,三十年旱、三十年涝。很多学者根据分析的事实或者统计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些观点。
事实上从最近几年来看,我国北方已经逐渐开始多雨。特别表现在2008年以后,北方很多地方在夏季降雨偏多,至于未来是否会持续十年、二十年,我们也不好说。“有的专家尽管这么说,但是他们的统计规律和统计结果很难说一定正确。”吴正华还这样介绍,现在说“拉马德雷”周期甚至和地震变化有关,也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唐山大地震30多年了,以后基本上是沉寂期。最近几年又开始了,特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原来说美国没有地震,现在美国慢慢也有六、七级的地震,但是是不是活跃期并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