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人才的发现、培养和管理
记者:孟教授,慕尼黑工业大学曾出过2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目前在校的475位教授、5700多名科研人员中,有4位是洪堡教授(是德国拥有洪堡教授数量最多的大学),19位获得了欧洲研究委员会的资助(2008年—2011年),48位获得了洪堡奖(2006年—2011年),13位获得莱布尼茨奖(1986年至今)。为什么慕尼黑工业大学能拥有这么多优秀的科学家?您能不能谈一谈这方面的工作?
孟教授:我们重视人才的发现、培养和管理,并专门为此设立一位副校长进行专职管理。学校的每一个学院也有专门的人负责监督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我们不仅从本校内部、从新生入学第一天起就发掘人才,还面向全球去物色人才。很多的天才因为既没有被他自己发现也没有被别人发现而自生自灭。世界各地都有人才,这与他所处的社会体制和贫富没有关系。因为有这样的信念,我们才会到非洲和南美去找人才,而不只面向亚洲和北美。我们在北京、印度、布鲁塞尔、纽约和圣保罗5个地方设有办事处,这些办事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根据地区特点,物色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才。
当然,仅仅吸引人才,不对他们进行跟踪管理是不行的,人才管理需要政策导向。先要发现,然后要知道这个人才适合做什么,再提供因人而异的服务。为科学家创造适合创新思想发展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特别是支持他们集中精力从事教研工作十分必要,这需要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高效率并深谙创新规律的科研管理队伍,为此,我们也很重视学校自身管理人才的再培训,并着重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效能。我们要求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让他们真正互相体谅对方的工作性质和难处。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信任,校园生活就变得更加和谐了。
如何吸引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记者:如何吸引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对每个大学来说都是一个难题,慕尼黑工业大学是如何吸引世界级人才的?
孟教授:我们的猎人服务团队会随时通告不同专业的杰出人才分布动向,了解他们所在工作单位的科研条件,评估一下慕尼黑工业大学是否也具备或者拥有更好的条件,如果有就设法将人才及家属吸引过来,如果没有就设法向人才提供优厚的短期访问条件,比如推荐他们成为慕尼黑工业大学先进研究院的院士。不少人才通过这个平台对我们的大学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从而介绍其他人才加盟,同时也把我们的年轻人才介绍到他们的工作单位进行深造。很多国际团队之间的联合起始于这样的一来一往。
另外,我们还时常从一些项目的国际评审专家队伍里物色相应的领军人物。对于长期聘用的人才,我们不要求他们一开始就会用德语授课,但他们受聘报到后,我们提供一对一的语言训练课程和一整套的后勤保障措施,帮助他们及家属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对于夫妇都是科学家的情况,我们还会设法将双方同时聘入慕尼黑地区的科研机构。
保证科学家钻研本职工作的时间
记者:对于那些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工作的世界顶级科学家,您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孟教授:最重要的是保证科学家用于钻研本职工作的时间。这需要我们引入企业化管理的理念,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和效能。无论科学家们个性如何不同,他们从事的专业领域如何不同,他们都迫切需要时间上的保障。大部分科学家都很内敛,不愿张扬和暴露在聚光灯下。在某些时期他们甚至也需要在象牙塔里埋头研究。对此,我们尽量为他们减轻行政事务方面的负担,保证他们集中精力去攻克科学的难关。
同时,我们的服务团队会随时跟他们沟通,比如每隔一段时间与他们喝一次咖啡,我们通过这种形式来了解情况,而不是正式的开会或填写问卷表格。闲聊中科学家们会介绍他们最近在做什么,和哪些人合作,进展如何,遇到什么困难等等。很多专注于做科研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谈他们本行的情况以及对自己的定位。仔细倾听,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思想的火花和一些科学预见性。当然,不可能每一个科学家身后都有这么一群人跟着他。我们很注重服务效率和命中率,时间和服务是相辅相成的。整个大学可能有几十位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受到跟踪服务的待遇,他们的国际合作渠道也备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