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自主研制了空间天气物理预报模型和各种经验预报模型,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拥有空间天气物理预报模型的国家之一。
投资近2亿元的子午工程在两年的试运行中运行稳定,功能性能达到设计指标,10月将接受国家竣工验收。“通过子午工程的建设,我们在国际地基观测中逐渐占有重要地位。”重点实验室主任、子午工程总工程师王赤说,美国最近发布的2013—2022年太阳和空间物理发展规划特别提到子午工程,表示将积极参与以子午工程为基础、并由中国科学家倡议发起的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
谈到实验室近几年的发展,王赤介绍,从2006年被批准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到2009年1月通过验收,实验室进一步凝练了目标和发展方向。“我们主要侧重三个方面:探索新的探测手段和技术,包括天基和地基的;建立以物理预报为基础的综合预报方法,为航天、通信、导航等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以及需要提供有关的科学基础;弄清灾害性空间天气过程的物理规律,形成空间天气连锁过程的整体性理论框架。”
探测到第一手数据无疑是其他两项研究的前提。正如王赤所说,近两年,子午工程的实施让我国地基探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我国第一个为星上有效载荷测试标定的紫外辐射定标系统也已建成。同时,在天基探测方面,以北京大学涂传诒院士提出的初步设想为基础,实验室正在积极推进“夸父计划”的实施。
该计划由一颗位于日地系统第一拉格朗日点(也称L1点,即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引力平衡点)的卫星“夸父A”和两颗沿极轨共轭飞行的卫星“夸父B1”“夸父B2”组成综合观测系统,将用于连续监测太阳剧烈活动及其导致的日地空间环境连锁变化的全过程。
“这个计划被列入了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同时,这是个国际合作项目,中国负责‘夸父A’星的发射,而欧空局初步表示将研制‘夸父B1’‘夸父B2’,他们将在今年11月作出最终决定。”王赤说。这将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系统的、端到端的日地空间探测计划。
“它的探测数据会加深我们对日地活动关系中空间天气基本物理过程的理解,而我们将据此不断建立和完善空间天气预报模型,建立基于物理的从太阳大气到地球空间的集成预报模式,最终实现数字空间天气预报,为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环境影响的研究和预报奠定基础。”王赤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