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墓:是东汉时期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特殊墓葬,一般以石室、石穴的形式修建于河流两岸的陡坡峭壁上,是用人工开凿出来的墓室。
去过或路过商洛的人都会发现,一排排的洞穴分布在悬崖峭壁上,当地人称为古人洞,其实它叫崖墓。有人称是闯王李自成藏匿兵员为东山再起而挖,也有人称是放祖先死后的悬棺,这一系列谜团很快将有结果。
在商洛博物馆馆长王昌富带领下,专家们5年的跋山涉水得出的调查结果近日将上报省上和国家文物单位公布于世。
喜清静
选择人烟稀少山清水秀的商洛
在商洛市境内的7个县区,目前存在着从汉代到现代的崖墓点721处、崖墓4232座,分布范围达一万多平方公里。西北独有、全国罕见的崖墓群为何选择商洛?
经过考古认为,商洛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八山一水一分田”,辟在深山,俯视中原,从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国为争夺对丹江通道的掌控权在这里曾有过长期的争战。
商洛地理位置独特,无法进行大面积耕作,自古经济落后、人烟稀少,先人重孝,信仰回归自然之源,故而选择人烟稀少、山清水秀的商洛,这里对崖墓的破坏也大大降低。
对于古代人来讲,让先祖们有块清静地不被打扰是首先考究的。不同于关中,这里还有蜿蜒穿越山间的丹江河,水流湍急,两岸山峰陡峭,有大面积崖壁适合开凿。
讲风水
崖墓4232座,几乎都是背山面水
在古代极讲究风水,对于崖墓的选择极挑剔,考查组的调查显示,丹江上游地区及其支流两岸为崖墓分布的中心区域。
崖墓总体呈东西方向密集分布,东西两端和南北两侧分布零星稀少。东起洛南和丹凤二县始有零星崖墓遗存,沿蟒岭和丹江上游谷地向西延伸崖墓逐渐增多,分布空间缩小,至商州城区又稍向南折,沿南秦河向西,伸至柞水下梁镇干佑河一岸,这一段为崖墓密集区,而且崖墓规模较大,形制复杂多样。由此向西崖墓逐渐稀少。
通过调查,确定了自洛南和丹凤的东端,至柞水干佑河两岸,为商洛崖墓分布的密集区,长度约为150公里。加上镇安西端地区这一段,总长度达230公里。在这条分布带的南北两面,崖墓由密集渐呈零散扩展,北面伸抵到秦岭南坡,南面延伸到与河南、湖北、安康交界处,宽度达一百公里以上。目前,全市已发现崖墓文物点总计721处,崖墓4232座。
“背山面水”,通过调查,大大小小的崖墓都是呈现这种形态。
目前,虽然历史上的传统崖墓已消失,但在山阳县、柞水县、镇安县等地,新形式上的崖墓还在继续,只是多了一些现代结合的元素。一般打好崖墓后,在洞口加盖了一些现代的瓷砖。
尚儒学
看上去小得很内部却别有洞天
高高山壁之上的崖墓,其真实“内容”人们一直揣测而不得解。从表面看这些崖洞小得很,而这只是一个“窗口”,进到里面空间大得超出想象。王馆长说,这跟西汉及后期崇尚儒家思想的精髓息息相关。
在调查中发现,崖墓的打凿普遍较精,穴室空间较大,形制富于变化,而且题刻发现较多。根据目前对近百座崖墓的实地勘察,商洛崖墓基本可分为单室墓、双室墓、三室墓、多室墓、崖洞砖室墓和异型墓等六种形式。单室墓多为小型墓,结构简单,数量较多,其中也有中型墓。
一般由墓道、墓门和正室组合而成。墓室平面变化多样,有方形、长方形、矩形、前窄后宽形、长方圆角形。墓室进深4~6米,宽3~8米,高2~5米左右。有无墓道则视所处岩壁的地势而定,一般墓道都很短,在1~2米之间。墓门多呈长方形,有单层门框。主室为纵长方形时,墓门多在正中位置;主室为横长方形时,墓门位置多不固定,或左或右或居正中。墓内附属设施常见的有壁龛、灯台、耳室、水井、水池、排水沟、石棺台和灶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