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遥感,探索世界的“天眼”

遥感,探索世界的“天眼”

2012-09-26 16:19:37

  “遥感就在我们身边。”中科院遥感所郭子祺研究员这样说。

  作为地球科学及应用的一种观测手段,遥感总是带给人们一些困惑:它能应用在哪些方面?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它又是如何监测的?实际上,遥感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是它好像总是披着隐身衣,而我们浑然未觉罢了。本期共享科学就揭开遥感应用的这层隐身衣,接着为读者讲述遥感的应用。

  ——灾害遥感——

  灾情数据即时通

  前不久,强台风“海葵”来袭,造成许多地区出现农田被毁,农业大棚倒塌,农作物在强风暴雨的摧残下出现死亡的状况。这时,通过灾害遥感,可以准确的划分出受台风影响区域,通过气象预警发布有效信息,人们便可由此对农产品进行防护措施,降低损失。

  郭子祺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了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评估运行系统,形成了对台风、暴雨、洪涝、旱灾等灾害的监测能力,特别是快速图像处理和评估系统的建立,具有对突发性灾害的快速应急反应能力,使该系统能在几小时内获得灾情数据,一天内做出灾情的快速评估,一周内完成详实的评估。”

  在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时,中国科学院卫星地面站提供的火情现势卫星影像图对现场指挥、调度扑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98年长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时,航空、航天平台的遥感实时监测,为指挥抗洪救灾、恢复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外,郭子祺还介绍,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力启用了航空、航天遥感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飞赴前线,第一时间获取灾情信息,哪片房屋倒塌了,哪里河道堵塞了,都一目了然。遥感为抗震救灾监测获取、处理和分析数据,为抗震救灾的行动部署提供了基础依据和重要背景信息。

  ——农业遥感——

  农业统计换新天

  “我们要保证国家的粮食足以满足人民的日常需求,如果出现减产的话我们便需要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中科院遥感所研究员陈良富说。上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就利用陆地卫星和气象卫星等数据,预测全球的小麦产量。相比遥感估产宏观、快速、准确的优点,传统的作物估产采用人工区域调查方法,应用起来计算繁杂、速度慢、工作量大并且成本高。

  那么,遥感估产究竟是如何操作的呢?“农作物遥感估产包括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动态监测、种植面积测算、单位面积产量估测和总产量估测。”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根据生物学原理,在收集分析各种农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光谱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平台上的传感器记录的地表信息,辨别作物类型,监测作物长势,在作物收获前,预测作物的产量的一系列方法。

  先有“产”才能有“估”。对于整个农业生产链来说,遥感的作用可以说是贯穿始终。从最开始的农业资源调查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再到农业病虫害监测,这些都要依赖于遥感技术应用。

  有一份数据引起了笔者注意“我国每年由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大约在10%—15%之间”如此庞大的一个数字!遥感技术能否帮助我们及早发现病虫害,以最快的速度采取防治措施呢?郭子祺说:“遥感技术检测农业病虫害,主要依据基于植物受到病虫侵扰时生理变化所引起的绿叶中细胞活性、含水量等的变化,表现为农作物在反射光谱特性上的差异。这样,农作物在遭受病虫危害早期就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探测到这一光谱差异,从而解决了农作物病虫害早期发现和早期防治的问题,这一技术方法也已经应用在森林病虫害监测和防治方面。”

  • 相关阅读
  • 天眼发挥作用 钱物失而复得

      本网讯 (邢光银 辛清炎)近日,镇安回龙派出所民警接警后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及时为一位报警人找到遗失在出租车上的钱物。这也是自该所7月下旬视频监控系统投入运行以来第8次发挥作用。  9月15日...

    时间:09-26
  • 遥感,探寻地下文物的“天眼”

      果园里,红桃、褐梨挂满枝头,远处现代高楼林立,可谁能想到,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2500年,果园下面是一座雄伟的王城,里面有宫殿、粮仓、祭台等,还居住着大量百姓;远处高楼附近是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水渠纵横...

    时间:08-23
  • 我市将在乡镇街道安装“天眼”

      本网讯(记者 王涛 马泽平 )连日来,在我市一些乡镇街道,工人们都在忙着安装调试村镇监控系统。据了解,这是我市正在加紧实施的公安“853工程”。截至目前,已建成市、县区、社区村镇视频监控点840...

    时间:06-13
  •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卫星十五号”

    5月29日,“遥感卫星十五号”发射点火瞬间。当日15时3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遥感卫星十五号”,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时间:05-30
  • 碳纳米管存在独特“遥感焦耳热效应”

      报道,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只在纳米领域才有的“遥感焦耳热效应”:当碳纳米管通电时,其附近物体会发热,而纳米管本身却仍然是冷的。研究人员指出,理解这种现象有望带来一种全新...

    时间:04-12
  • 中国成功发射“遥感卫星十三号”

      11月30日凌晨2时50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遥感卫星十三号”。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将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发射使用的运载火箭...

    时间:11-30
  • 中国成功发射遥感卫星十号 主要用于科学试验等

      据新华网太原电 10日6时49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遥感卫星十号”送入预定轨道。  这次发射升空的“遥感卫星十号”和“长征四号丙...

    时间:08-10
  • 中国成功发射“遥感卫星十号”

      新华网太原8月10日电 10日6时49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遥感卫星十号”送入预定轨道。  这次发射升空的“遥感卫星十号”和&ld...

    时间:08-10
  • 苍蝇眼的秘密:用于飞行机器人遥感导航系统

    腾讯科技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澳大利亚科学家用方程式表达出了与苍蝇视力相关的大脑细胞活性。他们通过这些方程式,发现了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从原始数据中处理运动模式,这种运动模式指的是一个物体、表面...

    时间:03-31
  • 遥感卫星9号:中国的反航母天眼

      2010年3月5日中午12点55分,我国酒泉发射中心尖兵工位使用长征四号丙火箭发射了遥感九号卫星。这次发射航天爱好者们期待已久,不仅是因为经历长时间的拖延才发射,还有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中曾出现遥感9卫星的整流罩...

    时间:03-3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