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米多高的‘个子’得抬头看,一尺长的玉米棒子能打半斤粮,这都是因为选好种、用好肥,农业科技带来了丰收粮。”看着即将收获的玉米,海伦市东风镇边井村农民杨金路难掩内心的喜悦。
“种地选好种,一垄顶两垄。”杨金路说,一亩地1400斤没问题,得比前几年高300斤,这多亏了引进了高产的种子。
海伦地处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松嫩平原北部。正值金秋,广袤的平原大地已是一派玉米飘香的丰收景象。要不是这两天下雨,讷河市老莱镇继光村农民姜百成就开始收玉米了。“我今年种了100亩玉米,预计亩产1200斤,这多亏了深施肥技术。”姜百成说,前几年施肥都在土壤浅层,玉米生长后期的肥量少,亩产不到1000斤。现在深施肥能让玉米在生长后期也有肥可用,延长了肥效。
继光村玉米产量高,靠的不仅是深施肥。村委会主任张国权说,全村2万多亩玉米,采用密植技术的有1万多亩,“密植玉米一公顷9万多株苗,没密植的只有5万多株,产量上密植玉米也要增产100多斤。
记者在继光村的玉米地看到,密植玉米株距很小,玉米茎秆也不粗,但玉米棒不小,足有一尺长,用手一按玉米粒,已经是硬硬的,早已成熟。
继光村今年还试验了1000多亩“高光效通透式”玉米种植技术。“把三根垄的种子和化肥用到两根垄上,留下一根垄不种。”张国权解释其中的原理,种两根垄空一根,通风性好,玉米长得粗壮。阳光充足增加积温,原本村里只能种110天生长期的品种,用这种技术就可以种生长期115天的高产品种,亩产有望达到1400斤。
据了解,黑龙江省今年玉米种植面积在9500万亩左右,比去年增加700万亩,玉米继续稳产高产。黑龙江省农委副巡视员李世润认为,科技是增产的内因。今年全省大力推进大垄双行通透栽培等现代耕作制度,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现代化农业科技越来越多应用到“从种到收”的整个过程。(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