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这十年
在上海虹桥商务区,乘客可以体验到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交通综合体,其涵盖除水运之外的所有交通方式,轨、路、空三位一体,“一小时长三角都市圈同城效应”正日益显现。
目前,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都市圈,成为全国发展高技术产业最快的地区;珠三角地区以深圳、广州为核心分别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走廊和电气机械产业集群;京津冀地区的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已形成环渤海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聚集地和辐射源;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地的软件、集成电路、通信设备、新能源产业集群,已成为吸引投资创业和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
2001年到2010年间,国家将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提上日程。我国东部地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总量达871.86亿元。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实现了科技合作机制,地区科技资源共享、科技联合攻关、高新技术研发和创新基地建设等。
十年间,中部六省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经费达148.42亿元。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搭建部省合作平台等工作,重点提升了农业、能源、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与此同时,西部的区域科技发展在十年间也得到大幅提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总量达175.97亿元。围绕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科技金融、防震减灾等方面,采取政策推动、项目支持、对口支援、互动合作等方式,开发了一批事关西部大开发全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培养了科技队伍。
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十年间在全国各地涌现。
2004年,合肥作为首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为引导和支持地方在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的探索, 42个创新型试点城市(区),组织试点城市研究制定和落实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相继出台,推动了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开展。
为推动跨省的区域科技合作,跨行政区科技合作和区域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诞生。该平台建立了由两省一市主管领导组成的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开通了“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指导协调三省市共同开通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文献共享系统,推动三地签订《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共建协议书》。
科技援藏、科技支疆、科技奥运、科技世博等若干地区科技专项近年来相继开展。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科技口部门、各援疆省市在新疆支持或合作实施了1800多项科技项目(课题),投入科技经费20多亿元。“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在民族地区安排各类科技项目近6000项,总经费近50亿元,是“十五”期间支持经费总量的3倍。
继中关村之后,东湖、上海张江先后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区,作为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合芜蚌试验区今年以来共有94家工业企业制订了316项国家或行业标准。此外,试验区内企业申请专利7979件,同比增长72.5%。
加强基层科技工作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
2004年,全国县(市)科技工作会议召开,对83个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授牌。2005年开始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实施县(市)财政增收超过103亿元,覆盖884个县(市、区)、389万户农户,实现年人均增收605元。
据统计,截至2009年,全国建设了145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近300个区域性支柱产业,15个国家级星火产业带——覆盖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有效提升了科技对地方特色和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为促进基层科技管理自身能力建设,科技部开展了5次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科教兴县(市)和科技进步考核等工作,强化了基层科技服务和普及能力。(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