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个规模化全通型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国内第一台直写式光刻机、第一台4G基带芯片原型机……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在合肥诞生,在合肥产业化。
2008年以来,合肥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01.6%,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6%。高新技术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3080亿元和802亿元,各增长1.9倍和1.5倍,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合肥培育创新城市灵魂上的不断探索。“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我们把自主创新当做城市的灵魂在培育,而它也成为合肥加速转型、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说。
政府推动产学研联姻建立创新战略联盟
对着手机,说出指令,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功能和信息,这是安徽科大讯飞公司的语音交互产品给用户带来的便利。
“政府推进的‘产学研联姻’等支持政策,有力推动了讯飞的快速发展。”科大讯飞副总裁吴晓如感慨,“我们在中科大电子工程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和社科院语言所都有联合实验室,形成了紧密的产学研关系,共同攻坚克难,研发成果走向产业化由我们来整合,公司自主研发的许多产品,已经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长期以来,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等体制机制障碍一直是成果转化尤其是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的一大“拦路虎”。
为破解这一“拦路虎”,合肥市专门出台政策,鼓励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攻克制约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及时转化产业发展中的技术成果。
在政府政策引导下,科大讯飞、江淮汽车、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合肥锻压集团等一大批企业与大学、研究所密切合作,以公司为核心依托,成立了关系紧密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抱团向高科技产业攻关。目前,已经成立新动力能源、电动轿车、智能交通、特种装备制造、自动化装备、光机电一体化等14个产学研战略联盟。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推动社会协同创新
如何建设更加完善、全面、立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合肥在探索的路上,逐渐走出了以政府搭台,推动全社会协同创新的道路。
2007年,为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合肥专门建立了合肥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中心”的任务是,通过整合社会科技资源,提供科技信息、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等服务,从而推进科技金融结合,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合肥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中心”提供了找仪器、找企业、找成果、找专利、找资金、找项目、找政策、找专家、解难题等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至今已推出技术需求329项、科技成果1280项。2011年全市认定登记技术交易合同高达4431项,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网建成。
2009年,合肥市启动了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为内容的“一中心三基地”建设,规划设计了“成果展示、成果交易、创新服务、科技中介、专业技术、创业辅导”6大功能。目前,“三基地”竣工面积达55万平方米,公共安全、语音技术、家电研究院、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量子通信等一批研发平台企业纷纷入驻。
合肥市还出台了《关于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形成了自主创新、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政策体系,协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