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动的无线城市计划在大跃进之后正遭遇挑战。
自2008年,厦门建成国内首个无线城市以来,中移动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试图在数百个国内城市建立类似的高速无线网络覆盖,提高国内城市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
在中移动的强力推动下,这一计划在过去数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年底,中移动建成的无线网络(WLAN)热点约为12万个,2011年6月底,这一数字超过100万个。而到今年6月,中国移动已经在全国部署283多万个WLAN接入点。数据显示,目前中移动无线城市拥有至少2000多万用户。
但是,无线城市“大跃进”背后,各种问题也逐渐暴露。
一些用户公开抱怨网络信号不佳。比如,有用户指出,即使像北京的西单、CBD地区,网络热点也多半连接不上,或者时断时续。
更重要的是,中移动是否能从巨额的无线城市建设投入中取得投资回报已经变得越来越具有争议。
中移动内部现分歧
2011年4月中移动一份内部文件显示了其建设无线网络的初衷:“从全球电信行业情况看,WLAN已成为承载移动数据流量的重要网络。公司大力推动WLAN建设,符合技术发展潮流和客户需要。”从这个目的出发,中移动高层提出要建设电信级无线网络。所谓“电信级”网络,一是要求设备的高可靠性,二是可管理,这也意味着必须由中移动来主导网络建设。
但曾有电信设备商指出,WLAN要规模组网,需要面对稳定性、容量、运维以及用户体验等宏蜂窝网络都要面对的问题,在干扰控制等某些问题上,也将背负更大的挑战。
即使在中移动内部,对于是否要由自己来建设无线城市网络也有不同看法。
中移动地市公司的陆涛(化名)认为,WLAN只能做热点,大规模部署不能带来盈利。WLAN如果要达到电信级覆盖,需要的投资比3G只多不少,除了能节省终端投入费用外,投资和维护成本那是天文数字。“频点公用,优化手段贫乏,电信级的希望建立在海市蜃楼之上。”陆涛说。
但中国移动总部的一位员工对此争辩到:“无线频率不能解决流量的增长速度,中国移动这种用户密度,必须把WLAN建成电信级网络。”
浙江移动的项目经理葛长伟则认为,WLAN主要是室内使用为主,室外使用的比较少。想建成电信级WLAN,很难解决入场的问题,最终没有什么价值。“WLAN只能由民间自建,自己维护,自己使用。个人用户、商户使用无线路由架设的无线网,维护成本低,且可靠好用。”
这些公开的内部争论无疑更增加了中移动无线城市前景的不确定性。
增量不增收的恶性循环
中移动内部分歧的关键无疑在于无线城市的收入难题。
如果回顾当初中移动提出大规模WLAN建设的初衷,那就是随着TD-SCDMA网络的承载压力不断加大,中国移动需要利用WLAN分流数据流量,减轻网络压力。
2011年末,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正茂曾表达过这样的苦恼:“中国移动数据流量连续几年保持了150%以上的环比高速增长。流量爆炸在带来新的收入增长的同时,又使运营商面临着量收不同步的问题,给网络投资带来了巨大压力。数据流量的爆炸式增长给运营商带来的巨大成本压力。”
2012年上半年中国移动财报显示,从流量占比上,上半年中国移动已建成无线路由器(AP)近283万,流量占比68.6%,达到2670亿MB,同比激增293.2%。
这些数字正如中国移动官方所认为的,表明WLAN“分流明显”。但葛长伟称,这并没有解决预想解决的问题。
“WLAN网上的用户太少了,这么少的用户很难说分流的问题。”葛长伟说。 他认为,使用WLAN的用户只是极少数,只有百分之几的用户在用WLAN,且都是在PC上,这只是把有线网的流量分到WLAN上,无线移动数据分流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