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存障碍的大产业化
据多位业内专家介绍,造纸企业转型为生物质精练厂,目前大多还处在实验室研究、中试或产业化示范阶段,大规模产业化依然存在一系列障碍。
相关人士表示,首先是原料的获取,哪些品种适合作为生物精炼的原料,如何有效收集和运输,怎样降低成本,这些因素都要统筹考虑,必须保证原料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源源不断的供给。
“以原料运输为例,存在一个收集半径,超过一定距离,成本就会大幅上升。”这位人士解释说。
徐明指出,以造纸为基础,实现多元化、精细化的生物质精炼,还存在检测手段和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
与徐明同项目组的研究人员段超进一步解释道,与造纸有关的检测技术早已成熟完备,而生物质精炼需要对更多生物质成分进行精细检测和分析,因此也需要检测技术和设备的丰富和改善。
在生产技术方面,“造纸生产线原本已经是完整独立的,要想转型为生物质精炼生产线,就不可避免地有所补充和改变,有的甚至需要另建分厂,这就需要相应的设备、人才和管理。”徐明说。
段超表示,造纸业相关科研人员目前努力的方向就是在原有造纸生产线的基础上,通过尽可能少的改变获得最大的效益。
对于如何破解上述问题,徐明表示,由于生物质精炼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而细致,因此需要各种技术的交叉,以及各个科研和产业领域的合作与融合。
“从纵向上,需要自上而下打通农林业、与生物质精炼结合的造纸产业、包装印刷业等一系列产业,形成大的产业链。”徐明说:“从横向上,生物质精炼需要相关设备制造产业的支持,与材料、食品、化工、能源甚至信息、制造等产业相联系,并催生出更多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