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面上科普出版物频出谬误一事引发讨论,关于科普出版物的质量把控引发了各方关注,这是件好事。但几乎与此同时的一个新闻,却从另一个角度冲淡了上述讨论和关注的意义,那就是“45天速成肉鸡”事件。
显然,在传统的科普读物当中,一般见不到这类怪异、鲜活的案例分析。与之类似的,还有诸如“塑化剂”“2012末日说”“PX项目”等,这类问题如果能及时、准确、权威地向公众传达出相关科学知识和鉴定分析,就能够最大程度避免公众恐慌和行业经济受损。这个过程,相比传统科普读物的科普效果,显得集中、爆发、稍纵即逝,但却十分重要和必要,暂且称之为“即时科普”。即时科普虽然短暂,但意义重大,做不好即时科普,恐怕再说出版物质量也是枉谈科普。
虽然有《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珠玉在前,但那只能是在传媒尚欠发达的时代里起到作用。今天,科普的最重要阵地在现实的生活中,在无处不在的资讯信息流上,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里。当“45天肉鸡”甫一见报,关于“激素喂养”“药物催熟”的说法就甚嚣尘上。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智者”需要真实、确凿的科学分析作为后盾。当谣言传播得迅速了,科普也必须反应迅速,这是传统科普读物所无法做到的。
而生活中的这些层出不穷的事件和谣言,关乎到公众的安全感,以及对科技工作者的被信任感。不管是塑化剂、地沟油还是三聚氰胺,公众首先反应到脑海的都是“这是懂行的人干的”。面对公众的愤怒、不安、谣言和猜测,每个科技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在自己专长的领域和范围内,竭尽所能给出令人信服的、不偏袒、不含糊的分析和解读。试想,若每次有类似的公众事件出现,都有大批科技工作者迅速站出来,在微博上在网络上疾呼确凿的科学知识、正确的鉴别方法、合理的处置方式,骗术、谣言的减少则可期待。
当然,科技工作者的大声疾呼较难形成合力,最终还是要借助媒体力量形成规模化传播。科技界不妨自发成立一些非盈利性民间小团体,通过网上的互联互通,就某一领域形成一个相对稳固的团队,以便能够有针对地及时发出声音。在这件事情上,工作在科研、教育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们责无旁贷,有能力有条件也理应担起这付重担。通过参与对公众关心话题的讨论、解读和负责任的发布,科技工作者对于全社会的价值贡献,也能在一种全新渠道上得到具体体现。无论对社会和谐还是科技界发展,这都将大有裨益。
太阳为什么从东边升起、公鸡为什么打鸣、珊瑚从何而来,这些科普内容的确不可或缺。但在开展这种科普之前,请先设法回答一个大众疑问:45天长成的肉鸡,到底能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