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空中捕获一颗小行星,将其作为深空探测的中转站……这不是科幻故事里的情节,而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去年年底提出的一项计划。近日有外媒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在2014年的财政预算中为该计划争取1亿美元的启动资金,这预示着这项令人惊叹的计划即将付诸实施。
对此,我国航天专家、《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庞之浩研究员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人类已具备实施这项计划的技术条件。该计划如果成功实施意义重大,将是人类首次操控天体改变轨道,不但能为探索深空设立中转站,同时也将为避免“小行星撞地球”提供实践经验。
庞之浩介绍说,美国的此项计划,最终目标是登陆火星。此前,美国计划先登月球建立基地,再飞往火星。奥巴马上任后,美国政府对原计划进行了修改,准备在2025年先登陆一颗小行星,2035年左右登陆火星。然而,小行星与地球距离非常远,且过去人类从未登陆过,由此将带来高成本和高风险。最后科学家决定,干脆把小行星“抓”回来,送入绕月轨道,既可作为绕月空间站或太空基地,又能作为未来登陆火星的空间中转站。“如果对小行星的捕获能按计划顺利完成,航天员登陆小行星的时间有望提前到2021年左右。”庞之浩说。
同时他认为,该计划在实施中将会遇到许多难点,首先是小行星的选择。据报道,NASA计划捕获一颗直径7米左右、质量约500吨的小行星。庞之浩表示,除体积、重量外,目标小行星还应具备多种条件,比如含有水分、富碳化合物、氢氧,以及一些金属矿物质,以便为建立空间设施提供必要的资源。“能满足上述条件的小行星并不好找,目前NASA也没有确切目标。”他说。
根据“捕捉小行星”计划,NASA将发射一个特制的航天器,在接近目标小行星后释放出一个大“口袋”,将小行星套在里面,再借助太阳能推进器,将其“拖”到近月轨道。庞之浩说,该计划对这套捕获装置及其太阳能推进器均有很高要求,毕竟人类此前没有实施过这样的任务,有可能面临“拖不动”或造成小行星失控的风险。不过他表示,如此体积的小行星,即使失控撞向地球,进入大气层后就会烧毁,不会对地球造成危害。
此外庞之浩表示,该计划预算资金超过26亿美元,在经济并不景气的情况下,美国政府能否提供持续的资金保障,也将直接影响任务的成败。
如果小行星被顺利带回月球轨道,再将如何?庞之浩介绍,美国航空航天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早已提出过一项“移民石”方案:将两艘猎户座飞船对接在一起,一艘搭乘两名航天员,一艘装载所需的设备、物资。飞船靠近小行星后,一名航天员以太空行走的方式登陆小行星进行考察,然后两船分离,载人飞船返回,载货飞船继续跟小行星一起飞行,等待后续任务的开展。不过这套方案暂时还没被NASA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