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从资本角度看,什么样的公司有价值,拥有多大的价值,这些都能通过它所拥有的数据规模、数据活性,以及该公司对数据的分析应用能力看出。
华平投资合伙人黄若这样比喻:“如果将淘宝比作一块肥沃土地,只要拿一根竹竿往地上一杵,油就会冒出来。油是什么?就是大量买卖双方产生的所有交易数据背后的商业价值。”
车品觉认为,整体而言,相比很多传统商业企业早就在线下开始悄悄收集自己的“大数据库”,现在电子商务企业都在喊“大数据营销”,但短板还是在数据的应用上、思考上都还没跟上。
除阿里外,目前互联网大数据实际已无处不在,眼下亚马逊可以监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谷歌可以监视消费者的网页浏览习惯,微博则对我们的朋友关系一清二楚,百度通过大数据帮助企业挖掘商机,腾讯各大产品线中都拥有自己的数据挖掘团队。不过,车品觉认为,百度的数据量主要以搜索为主,较前端,深度不够;阿里集团数据的优势在于,用户从搜索到浏览、支付,形成深度的交易链条。
而对于阿里集团来说,未来大数据带来的价值将远超当前的广告和交易提成模式的价值。比如在数据支撑下,阿里可以告诉商户多少人购买某个商品,哪个款型最受欢迎,有什么样的点击率,目标受众客群平日的爱好乃至消费能力,这对于商户的生产和营销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在杭州,一家饮料企业每天会派出数千名业务员,去拍摄堆放在超市里的矿泉水:水怎么摆放、位置有什么变化、高度如何……这样的点每个业务员一天要跑15个,每个点拍10张照片。下班之前150张照片就被传回了杭州总部。
在上海,卖黄金珠宝的周大福已经开始要求售货员收集进店顾客“看了而最终没有下单的产品”数据:“假如一个顾客他这次一共试戴了5款戒指,虽然最终为其中1款买了单,但收银员要将这位顾客试戴的其他4个款式记录下来,以便做后续数据分析。”
而车品觉表示,国内很多互联网的B2C公司虽离数据很近,却还没有收集这些未成交的负面信息,对于如何用这些数据也不是很清楚。
这其实反映当前数据人普遍面临的一个矛盾:搜集多少数据才够?到底什么样的数据才有用?
“大部分数据还没有释放出价值。拼命搜集数据是没用的,一定要找到价值在哪里。”车品觉认为,现在不少公司做大数据,还没有意识到数据提炼和安全是很大的问题,还停留在盲目收集阶段,不懂得去掉复杂没用的东西,等于还处于初级阶段。从这一点来看,阿里已进入下一阶段。
车品觉认为,当前数据面前有三座大山,一是数据质量作为底线。如果原材料不可靠,将无法加以利用。第二,平衡数据安全与开放,开放是硬道理,但开放最大的难题是数据安全。第三,落实数据化运营,只有当大量的员工懂数据,用数据来决策业务,才能说明这家公司开始启动数据化运营。
包括走在电商最前面的阿里尚且表示,“贩卖不是阿里未来的大数据之路”,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使大数据产生新的价值与财富,这是阿里巴巴仍在思索的问题,车品觉说:“因为阿里还在路上,而这条路还很新,可供我们参照的‘前车’并不多。”
业内人士也表示,目前大数据对企业的价值首先应该是为用户带来好的服务,其次才是挖掘商业价值。“因为掌握大数据意味着掌握了更多的用户行为模式,有了这些,就能给用户提供更贴心的服务,而不是急着产生高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