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毕羽为之喟叹:“价格不一定完全体现价值,但一定能体现出商品被需要的程度,当书价变成了白菜价,甚至免费了,我们是不是不应在乎自己产品的内在价值,不计其生产成本与实际售价的背离,来培养起一群定位错位的上帝?”
旧的出版秩序
据程三国介绍,目前,出版社主导的电子书定价大约为纸质书定价的10%左右,而国外电子书往往是纸书定价的50%至70%。由此可见,电子书获得盈利似乎更遥远。
“国内出版界,大多还沉浸在对旧的出版秩序的想象里。”中国数字出版机构“唐茶”创始人李如一称,电子书在中国最初的形态,直接影响了公众对电子书价格的认知。“为什么大家一定要求电子书定价比纸质书便宜呢?大约十年前,大家开始自制电子书,以分享的名义上传到网络。当个体行为变成集体行为,公众便有了‘电子书可以免费’的认知。其实,这是侵权的。”
的确,在中国,电子书从出生到成长,一直困顿重重。周锡培坦陈,国内的版权政策并不利于数字出版。据介绍,传统作家和出版社签约一般是两年至5年,10年绝无仅有。目前,中国少有电子书、纸质书同步首发的情况,“一本电子书往往尚未上线,版权就已到期了。” 程三国称,很多出版社因对电子书市场缺乏信心,并未将新书或者优质作品制成电子书。
据记者了解,对电子书内容进行汇聚、整合和推广,是传统企业和数字出版企业一直努力为之的事情。现在,几乎所有的传统出版社都已经有了专门的拓展数字出版的部门。甚至中国出版集团开始搭建自己的数字出版平台,譬如“大佳网上书城”。只是现状,不容人乐观。在周锡培看来,电子书市场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缺乏真正有效的市场开拓行为。“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家传统出版社从中盈利。”
与此同时,“京东”电子商务平台,现已开始撇开传统出版商,启动了电子书的直接出版业务。但记者同时获悉,在数字阅读领域,电商难敌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也是一个事实。
刘方注意到,在中国移动阅读排名前100位的图书中,95%来自网络文学或原创作品,来自传统出版社的图书仅有5%。而电商平台销售的恰恰是这些传统图书的电子书。而现在能赚来流量的网络原创的小说品质,让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深感忧虑。“好多都是泡沫。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质量的阅读。”潘凯雄有时甚至犯难,这些数字出版物赚来的利润,是否就是流量的事而已,“关出版什么事呢”?
新的定价模式
在国内出版界对“免费下载”哀声一片的时候,记者了解到,这一局面,在中国正日渐被打破。记者从旅行系列图书Lonely Planet顾问李小坚处获悉,今年他们推出该系列新品种纸质书的同时,也将在年内推出电子书,“前后时间上只相差两个月”,而且“电子书和纸质书同价”。就此,李小坚颇为自信。“出版毕竟是内容经济,值钱的是核。阅读介质只是外在的壳。”这已经不是个案。
中国数字出版机构“唐茶”,更是“内容不能廉价”的拥趸者。“我不抗拒纸质书价格比电子书高。”“唐茶”创始人李如一表示。“在大家普遍的认知里,电子书没有仓储成本,没有印刷成本,理应比纸质书卖得便宜。但大家忽略了其他成本,譬如内容的推送成本。”据介绍,在美国,所有Kindle的用户,都免费使用3G网络,产生的流量费用全部划归作者。也就是作者每卖出一本书,他的收益里,要被扣除读者获取此书的流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