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施一公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引热议

施一公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引热议

2013-05-03 10:03:37

  踩着“五一”假期的尾巴,美国国家科学院新增院士名单新鲜出炉,其中外籍院士名单上赫然出现的中国籍科学家施一公,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此前的5天,这位曾因“落选”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引发争议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还刚刚收获了另一份来自国际学术界的殊荣——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

  消息一出,国内学术界炸开了锅。舆论揪住施一公此次当选的顺序不放说开了去:未被中国的最高科学荣誉殿堂瞧上,却被国外的学术机构抢先一步捧上最高学术地位,一些人认为,这对国内院士评选不失为一个莫大讥讽。而美国国家科学院通过中国媒体传出的“施一公入选院士是因科学成就”的声音,则更让这场热议多了些意味深长的味道。

  面对热议,此前一向在媒体面前较为开明的施一公,这一次则显得十分低调,其好友、曾和施一起在《科学》杂志联合撰文公开批评中国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也未就此事发声。

  2011年中科院院士评选中,饶毅和施一公两人一个折戟第一轮,一个止步于第二轮。双双“落选”后,饶毅随即宣布自己不再参选院士,对于好友施一公,他则撰写题为《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的文章为其鸣不平,文章提到,“中国方面的院士评选,重视的不是学术水平、年龄、学术年资、在国内科学贡献大小……而在有些人面前低头排队的时间,有时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此次施一公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再次触痛人们诟病中国院士评选制度的神经。甚至,有评论给出“风向标”的说法,即在美国国家科学院认可中国科学家的学术成就之后,中国方面的院士评选方才予以“放行”。

  在施一公之前,就有中国籍科学家在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已经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周忠和就是其中一位。这位知名古鸟类专家在2010年4月美国国家科学院举行的第147届年会上被宣布当选,一年后的2011年12月,他才被通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当时,便不断有质疑中国院士制度的声音出现。长期关注中国大陆院士评选制度的香港大学医学院副教授金冬雁直言大陆的院士评选为“荒腔走板”:“为什么包括袁隆平在内的多位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国学者在其当选美国院士时仍未当选甚至曾经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据媒体报道,袁隆平1994年以前曾经3次申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为院士)均落选,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后,湖南省第四次推荐其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最终当选。2006年,这位仍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杂交水稻之父,却获得了拥有近200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称号。

  金冬雁说,这种咄咄怪事,严重影响了中国学术界的形象和声誉,也严重阻碍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已到了必须下猛药整治的时候了。

  不过,类似“风向标”的说法也有失偏颇,毕竟,有多位中国籍科学家在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之前,就已经获得中国方面的院士荣誉。

  以2000年后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科学家为例,曾任卫生部部长的陈竺在2003年当选,而他早在1995年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白春礼在1997年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的院士,至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当选则是在近10年后的2006年;还有曾在200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植物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家张启发,早在1999年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等等。

  当然,也确有早已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却至今仍与中国院士头衔失之交臂的中国籍科学家。

  • 相关阅读
  • 施一公落选与当选的核心标准问题

      4月30日,海归科学家、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施一公,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同时入选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2010年,施一公曾撰文,批评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在去年中科院的院...

    时间:05-0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