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科学家的辛勤努力,研制出品种繁多的照相机、摄像机以及带拍照功能的手机,让人人都成了“摄影师”,这让从前备受尊重的照相师傅深感郁闷。
如今万事万物,均可入图,害得大伙儿吃饭走路都不踏实。聚餐时,众食客一边欢呼,一边拍照,而且要在第一时间用微信传至亲朋的手机。哪怕只是一盘青椒土豆丝,也要接受“贵宾”的待遇。旅游景点更是照相的胜地,由此惹出的麻烦也不少。有照起来没够误了大巴的,有为了争取照相时间不吃不喝的,有导游为制止游客在危险区域拍照引起冲突的,最多的是为争抢最佳留影地点打架的……算起来镜头惹了不少祸。
追究“相机大战”的原因,无非几个原因。首先是“爱自己”。人们总是企图把自己拍得更出众更漂亮,不惜用自己硕大的身影遮住美景。那年去新疆旅游,千里迢迢赶到千佛洞,然而同伴连洞窟都不愿进,只顾在外面尽情拍自己。有人写道:在塞纳河的游船上,其他游客都在专注地听着导游介绍,欣赏两岸的风景情物;中国人则喜欢涌到甲板上,对着两岸一番“扫射”。据说中西方人士有所不同:外国人喜欢拍摄自然风光,中国人则喜欢给自己留影。结果,后者常常闹出“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国一问,啥都不知道”的尴尬。
“爱面子”心理,也造就了“中国式照片”的特有风格——许多人坚持认为,人永远是照片的主体,风景永远只能充当背景。专业摄影师婉转强调说:见到景点就立此存照,到底是一种习惯?还是由衷的爱好?在大自然旅行,人才应该是背景。再说,无论胖的、瘦的、丑的、俊的,其实真正关心这类照片的,只能是您自己,别人并不会真正分享。明白这个道理,摄影者就会自觉让自己在照片中变“小”一点。
再有一种心态,就是信奉“不吃亏”的信条。有些朋友认为,好不容易出门旅游,而留影是“到此一游”的最好证明,否则就是吃亏。于是,哪怕是在禁止照相的地方,也要冒险违规,悄悄举起相机。于是,在安静的剧院或博物馆,时常响起喀嚓的快门声,这十有八九是中国游客干的。作为一个成熟的游客,在一个秩序井然、安静放松的环境,用眼睛欣赏美妙景物是最好的参与,不一定非要用留影来体现参与。这样做并不吃亏。有时候,眼睛和心灵比镜头更能留下美好回忆。
人人都是“摄影家”,无疑是好事,当发生消费纠纷时,可以留下维权证据;据说犯罪分子作案时,最怕围观者举起手机。一位警官曾说过说,一段清楚的视频,胜过10个目击者的描述。在“民众摄影家”当中,还流传一个有趣的说法,国人为什么喜欢在饭桌上拍照?原因是中餐菜肴丰富,形态千姿百态,而西餐往往就那么几个菜式,没什么看头。而且,国人天性喜欢热闹,和亲朋分享佳肴有什么不好?当然,没什么不好,只是不要影响别人就行。
下面的话题就比较严肃了。大家或许想不到,照相还能分出做人的境界——日前,武昌地铁2号线光谷站出口发生感人一幕:一名小伙子晕倒在地,路过的巴基斯坦留学生哈马德毫不犹豫施救,病人终于苏醒了。围观的人群中,有的在拍照,有的在拍视频,还有的在打电话。让哈马德感到奇怪的是:那么多围观拍照者,却没有一个人帮忙,一瞬间都成了“记者”。这个故事是说,尽管喜欢照相,也要分清场合。这种时刻,当然是救人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