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防灾减灾 科技筑起安全屏障

防灾减灾 科技筑起安全屏障

2013-05-13 16:19:05

  今年5月12日,是第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20天前芦山地震的悲痛尚未散去,5年前汶川地震的场景历历在目,今年的防灾减灾日因此具有特殊意义,受到格外关注。

  不仅仅是地震,从台风到冰冻,从洪灾到干旱,从火灾到矿难……一次次灾害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防灾减灾之路如何走?现代科技又该如何筑起安全的屏障?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其中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地区。

  统计数据显示,1978~2008年,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6.57%,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地质灾害占22.45%,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2.2倍。1990~2008年,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约300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9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

  面对各类灾害,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试图找到与其“对抗”的“法宝”。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防灾减灾过程中的科技含量正在不断增加,从“天上”到“海底”,从森林到矿井,更快速、更准确、更高效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已初步搭建。

  在空中,减灾卫星可以俯瞰地面状况,对气象情况进行更为准确的分析预测;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大量救援人员和赈灾物资通过航空救援这条“天路”送进灾区。在海上,我国已形成立体救助格局,海上直升机和“不倒翁”救援船等,大大提高了海上防灾减灾的速度与能力。在森林灭火、矿难救援等领域,一系列先进技术正在收获实效。比如,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矿难,百余名矿工被困8天8夜,但通过排水、通风等技术处理,最终成功获救。

  当前,伴随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我国多灾并发、大灾多发现象突出,灾害之大、范围之广、防救之难全球罕见;伴随信息传播的便捷快速,防灾减灾监测预警需要更加精准,响应时间需要大大缩短;伴随民众慈善意识的觉醒,科学统筹各方防灾救灾力量,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必须加以强调。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进一步发挥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让科技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

  防救力量需要科学统筹。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防救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带来许多弊端。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抗震救灾中,民间慈善力量的勃发让人感动,但其缺乏统筹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亟须克服。因此,科学统筹防灾救灾力量,以科学的系统思维做好防灾减灾顶层设计,必须提上日程。

  监测预警需要更受重视。地震暴发时,如果能利用横波和纵波的时间差快速给出警示信息,就能为震区群众多留出宝贵的几秒,这几秒钟就是生与死的赛跑。如果灾害不能避免,如果预报难题尚未突破,那就不能忽视监测预警。监测预警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最重要的是信息传输的“最后一公里”,要真正让预警信息传递到公众的床头。

  基础研究需要继续加强。防灾减灾是一项长期任务,存在各种貌似毫无头绪的难题,从长远计,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因为只有基础研究不断进步,成果不断累积,才能为最终解决那些难题创造可能。目前,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很多都是硬骨头,也许三年五年甚至几十年都不会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此时,尤其不能对基础研究丧失信心,不能有半点犹豫和退缩。

  灾害评估需要尊重科学。灾害评估不准确,无异于二次受灾。芦山地震发生后,地方上报的人均经济损失超过50万元。剧烈博弈之下,灾害评估正越来越受重视。没有利益牵绊,科学能给出更客观、更准确的参考。以遥感监测为例,中科院院士郭华东曾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遥感监测数据不受或极少受人为干扰,提供数据比较公正,使灾后评估工作更加透明客观。”

  • 相关阅读
  • 商洛安排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商洛日报讯(记者陈静)4月24日,全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去年全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今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建领出席会议并讲话。  去年,我市各地冰雹、连...

    时间:04-26
  • 研究保障性住房和气象防灾减灾等工作

    4月1日,市长陈俊主持召开第五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全省保障性住房和城乡建设、全省气象防灾减灾相关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意见。...

    时间:04-02
  • 防灾减灾:大自然面前 再充分准备也不为过

      “大自然面前,再充分准备也不为过。”美国纽约市长去年在应对飓风“艾琳”的过程中如此警告人们。这句话在今年应对“桑迪”飓风的行动中得到了很好印证。  宁可股市关门,交通...

    时间:11-02
  • 商南县红十字会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救护培训

      本网讯 (吴丹南)十月十二日,商南县红十字会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救护培训,邀请县医院专家授课,通过理论讲解、示范演练、学员操作等形式,向广大志愿者详细介绍了自救互救基本常识,百余多名志愿者聆听了讲...

    时间:10-17
  • 我市将在乡镇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站

      本网讯 (刘敏锋)为切实推进乡镇气象灾害应急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的职能和作用。近日,丹凤县、商州区、镇安县政府办公室分别下发《关于成立各镇(办)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站的通知》,将...

    时间:09-03
  • 柞水大力建设防灾减灾体系

      本网讯 (凌娜 杨喜贵)今年,柞水着力建设以自然灾害易发区域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与应急为主体的“灾减灾体系”,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抵御能力。  该县把防灾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

    时间:06-05
  • 国家科技计划助力滑坡灾害防灾减灾

      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重庆武隆鸡尾山滑坡……近年来,地质灾害越来越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尽管地质灾害的发生存在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只能听之任之。科学认识自然灾害的形...

    时间:05-10
  • 全国首档防灾减灾电视节目《中国减灾》5日开播

      由中国气象局与民政部合作,中国气象频道和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联手打造的全国首档防灾减灾电视节目《中国减灾》5日正式开播。  据了解,节目将邀请国内防灾减灾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作客演播室,对人们关心的救灾...

    时间:04-06
  • 商洛市气象防灾减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出紧急通知

      本网讯 (记者 刘占良)12月6日,商洛市气象防灾减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出紧急通知,要求认真做好道路积雪和结冰等灾害天气防御工作。  近期,我市连续降温,又有雨雪天气出现,将会造成部分道路结冰、积雪等现象...

    时间:12-09
  • 陕南首家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在洛南启动建设

      本网讯 (马宏涛 刘亚亚) 洛南县为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水平,更好地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驾护航。日前,该县农业生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项目通过省市评审,全面启动实施。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各种自然...

    时间:12-0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