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特写:一堂太空课与一个新世界

特写:一堂太空课与一个新世界

2013-06-21 11:13:07

  老师在距离学生300公里的太空中,课堂人数超过6000万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课堂出现在人类航天时代的最开端。

  科幻作家刘慈欣说:“这堂课最伟大的地方不在于简单展示了几个知识点,而是像一支画笔一样,为孩子们描述了一个与地球重力世界不同的太空世界。”

  刘慈欣守在电视机前认真上完了这堂近一个小时的太空物理课。与此同时,他的女儿也在山西一所中学的课堂里,成为了爸爸的“同学”。

  五个实验展示了足够震撼的新世界

  “课堂展示了另一个世界,物理规律与地面一样,但因为失去了重力,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与地面是完全不同的。它会很大地启发和开阔孩子们的思想、视野。”刘慈欣认为,那是一个新世界,虽然在图像上看来很狭窄,但完全不同于日常状态。对学生们来说,这已经足够震撼。

  37岁的上海延安初级中学物理教师解进和初二年级一个班的30多名学生一起观看了直播。在直播过程中,解老师没有插话讲解,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体会。

  解老师说,这堂课包含的几个实验超过了数十个教学,“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普通教师很难在地球上创造相同环境。实验的核心问题是比较地球和太空两个环境下“有重力”和“无重力”的不同。

  第一个实验其实是区别质量和重量。平时称量体重,测得的重量并不是质量。而王亚平操作的仪器测得的是聂海胜撞向一个平面时的速度,仪器又记录下了时间,因此仪器根据V=AT计算出了聂海胜的加速度,再根据已知的太空秤的弹簧回复力,根据F=MA,最终可以精确计算出聂海胜的质量。

  中国科技馆的副研究员赵洋说,这个实验利用了牛顿第二定律,而这个定律在太空中有很强的应用性。这位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博士举例说,美国有一次航天器对接时,需要对接力度恰到好处,这两个航天器质量一致,又可以控制速度,力度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第二个单摆实验,也与地心引力有关。解老师说,在地球上的课本教学中,教给孩子们的是,小球的机械能等于动能加势能,小球在单摆运动时,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但太空中就不一样了,小球只受到了王亚平给出的初始动能,不能摆起,因为势能不存在。同样因为上下左右的概念不存在,小球呈现的圆周运动,其实是在太空中任何一个平面上的圆周运动。

  第三个陀螺实验,是所有实验中,受到重力影响最小的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在太空受到外界其他力的干扰几乎为零,因此在初始状态下,陀螺可以始终指向指定的方向,起到导航作用。

  赵洋说,这里面包含了角动量守恒原理,实际应用已经有很多,例如很多通信卫星,为保证天线对准地面,就通过陀螺高速自转达到稳定。

  最令赵洋惊喜的实验是第四个水膜实验。他说,他猜到了大部分实验,而亲眼看到水膜变水球的情景令他感到很奇妙。“就像是升维,从二维水膜逐渐变成了三维水球。”

  解老师认为,从表面看是水的张力问题,其实也是重力问题,太空不受重力影响,“水膜自然就HOLD住了!”解老师说。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学家李淼提到,水的受力主要是无数个水分子之间的引力,向水膜不断注水,形成的是水球。由于张力,水的表面积有很多能量,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会尽量使表面积最小,而球面的表面积最小。

  第五个是水球实验。地球上,在不同的水的深度,物体受到的压力不同,气泡受到的压力上小下大,因而自然向上。太空中的气泡在水中受力是均匀的,除非有外力干扰,气泡会安静地呆在水球中。

  赵洋说,太空旅行时会用到液体燃料,了解气泡在液体中的状态,会非常有助于消除气泡,保证燃料在管道中的顺畅运行。

  • 相关阅读
  • 学者猜神十航天员太空课将讲“水滴漂浮”

      学者猜太空课将讲“水滴漂浮”  此前确定授课内容与牛顿定律等物理概念有关  “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在出征前的媒体见面会上,‘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邀请大家&l...

    时间:06-1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