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南海航段首要任务是测试长基线定位系统,在海山区工程下潜中,长基线正确跟踪了潜水器的航行,绘制出了航行轨迹,初步达到了定位系统试验目标。至此,“蛟龙”号拥有定位更为精准的长基线和操作更为简便的超短基线两套声学定位系统,互相弥补,配合使用。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现场总指挥刘峰认为,从南海10次下潜可以看出,不论是潜水器本体还是整个保障团队,都初步具备了业务化运行的能力。“潜水器本体技术状态稳定。10次下潜中,‘蛟龙’号都能抵达预定下潜点,圆满完成科学家提出的各项下潜目标,而且在冷泉区还4天连续下潜4次,创下了‘蛟龙’号连续下潜的记录。”他说。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共分为3个航段,预计需要113天。二、三航段将分别在东北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合勘探合同区和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勘探申请区开展近底生物调查、地质取样、海底摄像和海底沉积物剂量反应试验等。
去年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7062米世界同类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的“蛟龙”号将于7月19日从厦门起航,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二、三航段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