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长春汽博会21日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作为在我国汽车产业发源地举办的车展,十届长春汽博会在十五年间见证了汽车产业和市场的冷暖兴衰。在中国汽车工业六十华诞的今天,自主品牌高速成长但核心竞争力何在,汽车消费后井喷时代产能怎样定位,新能源汽车如何从展台走向市场?
自主品牌高速成长竞争力何在?
1953年7月15日,中国汽车工业在长春奠基,长春成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摇篮。1999年,首届长春汽博会在汽车城召开,40余家汽车品牌携百余款车参展,而自主品牌汽车仅一汽红旗、一汽解放、天津夏利、浙江吉利四家,显然是车展配角。
到了2007年,奇瑞、吉利、比亚迪等42家民族品牌汽车生产企业的参展面积首次占据了长春汽博会“半壁江山”。在第九届长春汽博会,参展的自主品牌车型已经占到总展车的33%;第十届长春汽博会上,这一数字增加到38%。
“中国自主品牌将来要挑起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担,肯定是这样,而且必须是这样!”在2009年举行的第六届长春汽博会上,河北中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超对新华社记者如是说。当时,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欧美汽车市场产销低迷,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发展则气势如虹。
2010年,自主品牌汽车迎来了辉煌高点。根据中汽协的统计,这一年乘用车自主品牌销售627.30万辆,同比增长37.0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5.60%。在这一年举办的第七届长春汽博会上,吉利、长城等企业相关负责人纷纷对记者表示将进军中高端市场;而东风日产则在展会上发布了最新入门级车型玛驰。合资和自主汽车品牌的交叉竞争激烈化。
然而自主品牌车企没能在竞争中摆脱对手。接下来的两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虽然也有提高,但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跌至41.16%。业内人士认为,品牌影响力弱、产品质量和性能偏低以及一些城市的汽车限牌、限购政策共同构成了自主品牌汽车的生存困境。
汽车消费后井喷时代产能怎样定位?
本届长春汽博会共销售汽车17173辆,而前三届汽博会汽车销量仅仅区区一两千辆。
汽车销量的增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迈进汽车社会的步伐在加速。与此同时,车企价格战愈演愈烈。消费者发现,车展越来越像汽车超市。业内人士则表示,车企纷纷打折促销的背后,折射出我国汽车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1999年,全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83.03万辆、183.25万辆;2009年产销突破1300万辆,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2012年,则双双超过1900万辆。
产销量大幅增长使得国内汽车集团信心爆棚,纷纷制定规模庞大的产能扩张计划,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3年6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6.14%,经销商库存压力持续增长,经营压力加剧。而2015年,12家主流汽车集团规划产能将达到3250万辆,彼时的市场又将几何?
新能源汽车如何从展台走向市场?
虽然2009年举行的第六届长春汽博会就已经把“科技、绿色”定位为主题的一部分,但是真正能感受到新能源汽车扑面而来还在2010年。在这一年举办的第七届长春汽博会上,国内外车企带来近60辆新能源、新动力和概念车参展,一汽集团推出了两款纯电动仿生概念车及新能源混合动力轿车奔腾B70和奔腾B50;奔驰、宝马、丰田等跨国车企也纷纷拿出最新绿色科技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