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我国的尖端科学仪器几乎全为进口,我们虽能写出前沿的论文,却做不出高端的设备,“能产蛋却不能养鸡”。这8台深紫外固态激光源装备及其在科学仪器上的突破,使这一局面得以改观。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研制还进行了一定的产业化探索。“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总体部总经理詹文山说,在一期项目立项之初,就考虑了今后做产业化的可能,并不是一锤子买卖。为此,项目团队初步打造了“晶体—光源—装备—科研—产业化”自主创新链。在成功研制8台重大仪器设备的同时,还搭建有深紫外非线性晶体和器件研制平台、深紫外固态激光器研发平台和深紫外应用仪器开发平台。
詹文山说,有了平台,深紫外仪器的研制及其商品化有了基础。他表示,当前,核心器件深紫外晶体及器件已经实现年产50个的小批量生产,为后续仪器设备产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项目团队已经联合中科科仪选定深紫外激光发射电子显微镜作为产业化尝试。据了解,当前已经接到了多家单位的订单,其余几台机器的产业化工作也正在酝酿。
当前,产业化面临的实际困难,除了市场范围有限之外,是如何更好更快的生长出KBBF晶体。詹文山说,生长出一块实用的高质量晶体非常困难,通常需要好几个月。不过,詹文山表示,研究团队已经找到提高晶体生长成品率和晶体厚度的方法,加上器件制备技术的完善,有信心满足二期及今后产业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