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电视厂商的抨击固然有其商业目的,不一定完全公允,但小米在电视领域没有积累、不够专业也是不争的事实。彭显东认为,小米相比传统电视厂商存在两点不足:一个是在前端的原材料采购和制造上的不足。作为占电视成本最大的面板,传统家电企业具有大批量采购的成本优势。而在制造上,小米虽然号称由索尼的代工厂为其制造,但在生产研发的协作及管理把控上,都无法跟具备多年制造经验的传统电视企业匹敌,产品品质难以得到保证。另一个不足是在后端,主要是在上门安装、售后维修等方面,电视毕竟不是手机,不可能要求消费者抱着电视上厂商这来维修,这对于长于做手机的小米来说是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即便是通过外包方式来解决售后问题,也难以与积淀深厚的电视企业相抗衡。
UI与粉丝平移并不乐观
小米手机虽然号称是为发烧友设计的,但其实际上在产品上最成功的地方是UI设计,在商业运作上最成功的地方是培养出了数量可观的“米粉”,这是小米手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雷军进军智能电视领域的底气。在智能手机领域,小米MIUI单月收入已经超过2000万元,MIUI超过一半收入来源于手机游戏,未来移动阅读、手机浏览器、应用商店、付费主题的收入也在增长。但是与手机的触摸控制方式不同,智能电视的人机交互方式要复杂得多,并且仍然相当不成熟,小米想要把MIUI的成功移植到电视屏幕上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只是把小米电视作为小米手机的扩展大屏,相比其他在手势控制、语音控制等领域不断突破的企业,小米也不具优势。而手机的个人属性和电视的家庭属性,也使得小米期盼的“米粉”从手机整体转移到电视的愿望不太实际。
从现在小米电视所披露的产品特性和生态链来看,还没有清晰的赢利模式,超低的售价也将考验其上下游整合能力。可以说,小米还是在用手机的成功为资本市场和他的“米粉”们画饼。但事实上,在产品品质、销售渠道、售后服务、赢利能力以及小米手机最为成功的MIUI和粉丝群体的转化上,小米电视都面临质疑和挑战,要想取得成功并非易事。
作为一个搅局者,小米电视已经成功地推动传统电视厂商更加积极地拥抱互联网,加速智能电视生态模式的探索,从近期传统电视企业频频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出产品就可见一斑。作为一个价格杀手,小米电视也成功地以500台期货把智能电视的价格拉低了一大块。而要想成为一个开拓者,小米电视还没找到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