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至2012年,来自中船重工702所的胡震亲历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所有4次海试。今年6月至今,他全程参与了“蛟龙”号2013年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目前,“蛟龙”已圆满完成在我国南海、东北太平洋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和西北太平洋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区科考任务,预计19日中秋佳节当日返回至江阴港。
5年来,“蛟龙”号成功下潜作业73次。每次潜水器出征和返回到甲板,胡震总会时而猫着腰钻到潜水器腹部、时而爬到潜水器顶部,仔仔细细给它做个“体检”。
胡震是4500米载人潜水器的第一技术负责人。多次参与“蛟龙”下潜的叶聪为第二技术负责人。
“蛟龙”号2012年夏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62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的海底作业的能力。我国第二部载人潜水器选择4500米的设计深度,可以满足大部分深海科学研究。比如,我国南海海深约4000米。目前,国际深海科学前沿的热液硫化物在2000米到3000米。
“4500米载人潜水器有不少亮点。它拥有5个观察窗,满足更多视角科学观察;载人舱仍为三座,但自带楼梯,不用每次出入舱搬梯子;舱内操控界面将更加舒适。此外,它的‘腹部’是平的。这样降低潜水器在母船上的作业面高度,方便潜水器布放回收、维修和入库。”谈起“新作”,胡震滔滔不绝。
据悉,科技部已启动45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中船重工承担潜水器本体研制工作。
新闻链接
已命名的国际海底有1800个
国际海底地名的确定都必须经过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会议(SCUFN)审议通过,才能收入国际海底地名名录。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是由政府间海洋委员会和国际水道测量组织联合领导下的大洋水深制图委员会的下属专业组织。该组织是当今海底地名领域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为全球海图制作出版、科学研究以及其他公开应用提供了大量服务,每年举行一次会议。
据了解,当前世界各国积极开展对新发现的海底地形命名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命名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还能塑造国家形象、宣传国家文化。海底地形命名工作是涉及各沿海国管辖海域及管辖范围以外海域的多方权益、凸显各国在海洋调查领域国际影响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关单位和专家应在研究中使用我国已获得通过的海底地名,并积极编制国际海底地名提案,提高我国国际海底地名提案的数量和品质。目前,对国际海底的命名发展至今已经有25年,目前被命名的国际海底有1800个,但还有大量的国际海底为人类未知领域。
国家海洋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14年将以新资源矿区申请、航次调查和能力建设为重点,全方位推进我国大洋工作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国际海域形势的综合研判与把控,在国际海底活动中力争主动,切实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域的权益,同时在深海资源勘探和开发技术发展、能力建设等方面为大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为未来深海资源进入商业化开采提前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