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下午,做视频软件起家的快播科技,推出了自家的互联网电视盒子,取名“小芳”。“我们做的是‘盒子’进化论,这是一台‘客厅电脑’!”发布会现场,快播科技CEO王欣热情地介绍着。不过,这样的热情却很难感染台下观众,这场发布会开场半小时后上座率仍只有一半。
本月初,小米发布小米电视,爱奇艺与TCL推出智能电视TV+,创维联合阿里推出全新的电视品牌“酷开”……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9月似乎成了“互联网电视节”。而这背后,各类电视式的App应用市场,是各方最为看重的利润增长点。
“独狼”已成“群狼”
“独狼已成群狼。”互联网电视近来频繁的曝光率,让这个新鲜事物迅速升温。
今年5月,连续打了数个月的“颠覆”旗号,乐视网CEO贾跃亭拿出了“超级电视”,也开启了互联网公司“造电视”的浪潮。这个大浪在9月达到了高峰,9月2日,CNTV宣布与康佳集团推出互联网电视KKTV在京东商城上线。9月3日,TCL携手爱奇艺、京东推出的TV+也正式上线。
时隔两天,9月5日小米发布小米智能电视,47英寸三星或LG显示屏、四核处理器和2999元的价格让不少观众感到震撼。“这也太白菜价了,我前两年刚买的差不多大小的电视机,花了八九千元!”市民袁女士说。
然而,就在小米47英寸智能电视以2999元的价格发布不到一周时间里,创维与阿里合作的智能电视挑枪上阵,宣称42英寸的酷开智能电视仅售1999元,并且在各项硬件指标上开始了与前者的比拼。就这样,不到一个月时间里,LG、三星、康佳、创维这些传统电商厂家已和小米、阿里、爱奇艺轮番来了次“组合”。
不过,这场各家在传统电视行业的比拼并非突然,此前异军突起的电视“盒子”便是一次练兵。
电视“盒子”充当着“电视看视频”的中介作用。将“盒子”连接上电视,在WiFi环境下可以观看“盒子”里内置的诸如PPS、乐视网等端口的视频内容。去年年底,小米高调推出小米“盒子”,点燃了“盒子潮”。今年7月,阿里联手华数传媒推出搭载阿里智能TV操作系统的“盒子”,加上早前已在“盒子”市场有所布局的乐视、百事通,目前市面上可见的“盒子”正牌军便有五六家。
和价位只有几百块钱的“盒子”不同,作为传统制造业,电视厂商“触网”往往需要支出高昂的生产成本。电商观察人士刘步尘介绍,以国内康佳、创维等一线彩电企业为例,增加一条生产线就意味着动辄数百万元的资本支出。
不惜在互联网电视上砸入重金,这些进行网络与电视融合发展的先行者,胜算几何?
争夺第四屏“入场券”
从目前的各家产品名录中不难看出,包括屏幕、芯片在内,传统电视大佬出硬件,互联网公司出系统,成了互联网电视的一份标准菜单。以47英寸液晶电视为例,同商场里四五千元的起步价相比,阿里、小米打出的1999元、2999元堪称“地板价”。那么不靠卖电视赚钱的互联网电视企业,靠什么赚钱呢?
在TV+的发布会上,爱奇艺CEO龚宇坦言:“传统行业不会做不赚钱的事。”据了解,在爱奇艺和TCL的合作模式中,TCL通过硬件赚钱,而爱奇艺则延续互联网盈利的模式,通过广告赚钱。同时,TCL向爱奇艺的技术、内容等支持支付一定费用。而小米电视的盈利上,初期以2999元这种接近成本价进行销售,未来通过规模化摊薄成本,甚至通过增值服务和衍生收入赚钱。雷军曾坦承,如果电视出货量不够大,小米可能会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