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河北省赤城县、怀来县以及北京市延庆县等地采访了解到,京冀交界虽然只有一山之隔,但由于政策、投资差别等多方面原因,延庆、昌平山区百姓已经开始享受政策红利,而赤城、怀来山区百姓依然饱受“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的困扰。两地贫富悬殊大,百姓称之为“一山隔开两重天”。
河北赤城:收入多年变化不大
河北省赤城县后城镇艾河滩村是一个位于燕山山脉的村庄,这个村离河北与北京市交界处一公里,离延庆县城25公里,离赤城县城60公里。
艾河滩村现有371人,人均耕地1.7亩,全村山场面积约25000亩,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艾河滩村村民收入主要是靠打工、种地、挖山药材和蘑菇等。每年冬天,村里都有40多人到北京烧锅炉,月收入一千七八百元;种地主要是玉米,因为没有浇水设施,完全靠天吃饭,玉米亩产约800斤,净收入不到500元;上山挖柴胡、黄芩、苍术等草药,好的劳力一年能挣2000元。
村干部崔永生说,村里几乎都是贫困户,其中特困低保户有50多人。虽然有两万多亩山场,但是利用不起来。本来养羊还有一定收入,但是2000年实行禁牧后,羊都被卖掉了,现在村里只剩4个养羊户。
北京延庆:政策红利凸显
与艾河滩村一山之隔的延庆县张山营镇西大庄科村现有30户人家、100人,其中农业户口70人。村干部徐建喜介绍:“以前村里130多亩山坡耕地,靠天吃饭,种一葫芦打一瓢。”1990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500元,当时吃返销粮,部分村民连温饱都难以解决,是全县最穷的地方。
如今村民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一是护林员工资,村里符合护林员上岗条件的48人,工资每人每月440元;二是林权制度改革后山区生态林补偿款,每亩林地24元,村民按股分红,村民每人每年5000多元,仅此两项收入就上万元。另外,由于交通便利、生态环境好,有6户村民开办了农家院,旅游旺季每家能赚三四万元;还有打工、种地、卖山货等收入。
延庆县玉皇庙村有59户、142人,目前已注册农家院30多户。村民任志云的农家院,每年旅游旺季半年时间里收入约7万元;她的丈夫是村里的护林员,每年收入5000元;家里有辆农用运输车,闲时跑运输,全年收入约10万元。她说:“我们家的收入在村里算中上等。”
延庆县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延庆山区一些村庄以前靠天吃饭,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同时当地百姓为保护环境做出了牺牲,如实行禁牧减少了收入来源。北京市提出“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目前全县200多万亩生态林,每亩补偿61元。这一政策的实施,既让山区百姓得到了实惠,也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缩小区域差距推进生态一体化建设
在采访中,当地百姓反映最多的是,虽然承担着同样的保护生态重任,但是由于政策、投资等方面差别,导致“一山隔开了两重天”。一些干部群众呼吁,国家应采取措施,使两地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张家口市林业局干部认为,京张地区是一个生态关联度很高的有机整体,只有实现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发展的良性互动和长久性。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相关负责人认为,北京周边生态工程区一些地方农民还比较穷,靠天吃饭,又缺乏政策扶持,尤其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对于到手的林地林木资源,农民缺乏发展林下经济的启动资本。
赤城县、怀来县一些干部群众建议,国家应加大对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经营利用好林地林木资源。同时,应将北京周边尤其是北京上游的生态建设与解决环京津贫困带的问题结合起来,加大对生态涵养区的转移支付,加大生态建设投入,使环京津生态贫困带逐步变成生态富裕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