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能飞还要确保安全及适航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飞行学院的本科生小陈,从小就怀揣着飞行员的梦想,即将到国外进行实践培训的他,目前也只掌握了一些飞行的理论知识。“既然报道称不需要专业的飞行技术,那我还是非常想尝试一下的,毕竟一直对各种飞行器都有浓厚的兴趣,只是不能够确定这种飞行器是否有足够的安全保障。”
万志强表示,这类个人飞行器由于批量少,可靠性总体来说比较差,它能够得以试飞甚至是进行零部件的大批量生产,主要是因其重量小,即使出了事故,能够引起的伤害也不会很大。而新西兰和其他西方国家的航空空域比较宽,管制松,人口少,飞行文化也很浓郁,能够首先进行试验性飞行也是情理之中。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宇航学院航天飞行器技术系的陈培副教授认为:“这种飞行器属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物,产品成熟度较低,耗能较大,并且由于安全性的问题,应用场合仅限室内,还有关键的一点是其产品的寿命短,无法长期使用,仅适合应急应用,所以我认为在短期内个人飞行器还无法成为百姓日常出行的工具”。
据了解,新西兰的马丁航空器制造公司已计划明年开始量产这类飞行器,并于2015年推向市场。“我觉得这个应该属于投资兴趣,如果公司决策层看好这个东西,觉得可以有盈利,那就会量产。不过一架飞行器的量产实际上非常复杂,因为除了能飞还要确保安全以及适航。”邱争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