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科幻与科普的区别其实挺大的,但是在国内目前还有些混淆。”杨鹏说,“科幻未必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它是一种科学幻想,也就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幻想,有假定性。而科普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具有科学依据,有原因也有结果。比如美国的科幻电影《超人》中,超人为什么能飞,这是用科学知识解释不了的。又比如科幻小说中出现的火星人,目前的科学还没有发现真实的‘火星人’存在。”
科幻作家们在努力让科幻与科普的分野更加明确。但与此同时,科幻是否应该具有科普属性,科幻如何激发创新意识的讨论仍会继续下去。
科幻文学什么时候能成为产业?
随着《侏罗纪公园》《人猿星球》《星际舰队》等科幻电影在全球的风靡,我国公众对科幻文学的了解日益增加,进而开始关注华语科幻文学的发展。
“尽管科幻文学处在一个好时期,但并不是黄金时期。”杨鹏认为,“目前国外的科幻文学在文化产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美国为例,每年在图书、电影等行业中,因科幻作品而带来的经济效益占了近30%。而我国的科幻产业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优秀作家相对较少,科幻读者易被魔幻小说等其他小说形式分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科幻产业的发展。另外,相较于欧美或者其他的亚洲国家,我们的思想仍比较保守,大胆想象的空间不大,这也是制约发展的原因之一。”
鉴于目前我国科幻文学仍是单一发展模式,还未能为文化产业带来实际的效益,姚海军建议:“我国的科幻作品应该以更加丰富、立体的形式展现出来,而不仅仅限于文学。这既是科幻迷们的希望,也是行业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