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8月25日电(记者张展鹏)盐土、盐土、还是盐土,记者近日在江苏盐城见到张春银时,谈话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关键词。他说,自己选择“盐土农业”这条路“太辛苦”,但绝不后悔。
张春银的人生颇有戏剧性色彩:20岁当厨师,30岁做老总,40岁改行成为农民。如今,是江苏盐城绿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科技特派员,他培育出的海水蔬菜“绿苑海蓬子1号”“绿海碱蓬1号”,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已出口至巴基斯坦等国。
从事盐土农业,源于张春银儿时的一个梦想。他是江苏盐城人,这个苏北城市拥有全省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沿海滩涂。在盐碱地上长大的他,自幼就知道盐碱地不适合长东西,看着荒凉的大片土地,他曾经想过“如果盐碱地能长粮食该多好”。
12年前,40岁的张春银无意中听说国外在治理盐碱地方面取得突破,这让他兴奋不已,经过慎重考虑后作出重要选择:放弃国家高级厨师和某企业负责人的身份,一头扎进“盐土农业”的研发中。
“当初我提出‘盐土农业’这个概念的时候,很多农业专家都质疑。到科研院所求教也是到处碰壁,好不容易通过朋友介绍有机会交流了,几句话一谈,人家一听说我是做厨师的,聊两句就把我打发走了。”张春银说。
执着的张春银决定“自力更生”。他买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夜以继日地钻研;还把前些年积蓄拿出来,去国外走访考察,两年时间就去了西欧、北欧、东南亚的14个国家,引进许多耐盐作物品种进行试验对比,希望选育出适合中国沿海滩涂的耐盐碱作物。
困难远比预想的要大得多。张春银从美国亚历山大环境研究所花费不菲购买的海蓬子种子,回到国内的盐碱地上只有3%的发芽率,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3年。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他的所有家产几乎都被消耗掉,同时期有一些企业和他一起尝试,但一个接一个全部放弃。
“说得好是坚持到底,说得不好就是一意孤行。家里所有的亲戚都想不通,他为什么要去吃这个苦。”妻子肖琳说。
就在张春银几乎难以为继的时候,我国土壤专家、中科院院士赵其国的介入,让一切峰回路转,在他帮助下成立了盐土农业院士工作站,反复试验后取得了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