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运营商推进NFC落地为何这么难

2014-08-27 15:33:02

来源:北京商报

  NFC(近场通信)进展屡屡受挫,显然并未打击电信运营商推进NFC落地的信心。继中国移动升级NFC支付类产品“和包”后,日前,中国电信又提出今年NFC卡片发行量超过2000万张的预期目标。尽管运营商如此不遗余力推进NFC,然而受制于用户需求有限,产业链整合难度系数巨大,再加上来自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应用内支付的冲击,NFC普及落地仍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NFC落地进展缓慢

  日前,中国电信相关负责人透露,中国电信手机钱包平台已建设完成,中国电信在新上市的手机终端里也几乎全部预置了NFC手机钱包。

  无独有偶,中国移动在推出依托NFC技术的支付类产品“和包”后,又推出了首款通信理财产品“和聚宝”,未来并有望将和聚宝账户与NFC支付业务联系起来。

  电信运营商如此动作,无疑是为了加快NFC落地的步伐。事实上,NFC这一技术在国内已出现数年之久,通常我们所说的通过刷手机乘公交、手机刷门禁、手机刷POS机小额支付等应用的就是NFC技术。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都不同程度地向NFC发起冲击,然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三大运营商向NFC发起的最近一次冲击是在去年。2013年7月,中国移动在北京地区联手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推出了“移动NFC手机一卡通”应用,持中国移动此SIM卡的用户可刷手机乘公交或地铁。

  紧接着两个月后,中国联通则在国际通信展上高调发布了手机钱包,合作伙伴包括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等多家主流金融机构,以及三星、索尼、华为、小米等数家手机厂商。同样在2013年,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也在公开场合提出启动NFC试点,并进行规模投放NFC卡。

  一位接近三大运营商的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电信运营商的NFC业务推出近一年时间,市场表现平平,进展相当迟缓。这一点从运营商一直未公布NFC用户数量也可见一斑。用户对刷手机乘公交、小额支付等并未形成刚需,这也意味着NFC很难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

  北京商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手机用户之所以不愿意办理NFC业务,一方面是因为换卡麻烦、话费增加,另一方面担心手机丢失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及信息泄露。

  受应用内支付冲击

  NFC国内发展缓慢,面临外部环境的重要挑战来自于以手机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应用内支付方式。从近几次支付宝及微信的升级更新中可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在小额支付等方面对NFC功能起到了替代作用。

  据支付宝相关负责人透露,早在数年前,该公司对NFC进行了深入的跟踪与研究。NFC最大的特点是需要硬件的支撑,除了智能手机,还需要支持NFC功能的POS机。然而,国内大多智能手机还并不支持NFC。在尝试过后,支付宝才知难而退,开始从软件来做移动支付。

  同样,在腾讯微信近一段时间的更新升级中,也重点在微信支付的功能增加和捆绑上下了一番功夫。用户在微信内即可实现话费充值、打车、京东购物、买电影票、信用卡还款等小额支付功能。

  有观察人士指出,无论是手机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均支持条码支付和二维码支付,用户只需“扫一扫”即可实现购物支付,整合过程非常便捷,而且中间不需要用户支付额外的任何手续费用或月租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果用户要使用三大运营商的NFC支付类产品,一来需要去营业厅更换支持NFC的手机卡,二来手机钱包每个月需缴纳5元左右的月租费。显然,这种模式在强调免费和扁平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无疑略显滞后。

  更为重要的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也在试图打通线上与线下,用自己的支付平台改造大大小小的商户,搭建自己的生态系统。支付宝与银泰商业集团达成战略合作,用户在银泰消费时可采用支付宝钱包付款。无独有偶,微信POS机入驻商家,用户在店内消费无需使用现金,利用微信支付即可购物。

  不难看出,电信运营商不仅在传统语音、短信业务上受到了互联网企业的冲击,在NFC方面同样遭遇挑战。或许更应该引起运营商警惕的是,微信支付与支付宝钱包和NFC并非对立,二者也在向NFC布局,欲进一步实现O2O打通,由此电信运营商或面临主导权丧失的危险。

  终端短板待突破

  一直以来,电信运营商在NFC领域狂飙突进的拦路虎就是终端设备的不给力,包括苹果iPhone、华为P6等主流的机型并不支持NFC。

  “厂商对NFC热情不高,并非存在技术障碍,更多的是因为NFC产业尚未爆发,NFC功能大多情况下沦为手机的鸡肋。”业界通信专家如是说道。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已有包括酷派、OPPO、小米、HTC、三星等品牌的部分机型支持NFC功能,但据不少用户反馈,他们几乎没有用过手机的NFC功能,也并不清楚该功能的具体使用方法。

  国内某主流厂商相关负责人也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该公司认为到2016年前国内NFC发展的空间并不大,因此在智能手机新品中也没有往NFC功能上花费力气,除了运营商定制要求配备NFC功能的。待到产业真正爆发时,再加入NFC战局也并不算晚。由此可以窥见手机厂商的一种普遍心态,也就不难理解很多机型不支持NFC的原因了。

  最典型的要属拥有大量“死忠粉”的苹果iPhone,iPhone季度销量在3000万部左右,由于iPhone不支持NFC功能,运营商在数次的刷手机乘公交等NFC业务中,“果粉”们无法享受,在客观上将庞大体量的“果粉”排斥在了NFC之外。

  专家指出,NFC终端匮乏已成为制约其普及推广的主要限制因素。一方面,支持NFC的终端数量、品牌、机型占比较小,另外NFC芯片供应商数量也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三大电信运营商竭力推进,恐怕也只能有心无力。

  不过,一个利好消息是,随着4G时代的开启,中国电信等已开始要求终端厂商标配NFC功能,这有望突破终端方面的瓶颈,推动NFC支付的加速落地。

  产业链整合难度大

  或许,令电信运营商更为头大的是,NFC的普及绝非一家企业能做成的事情,必须集结全产业链的力量去推动,涉及电信运营商、手机厂商、银行、交通系统、芯片厂商、系统集成商、POS终端商、卡组织及行业监管机构等多方力量,整合的难度系数之大可以想象。简单来说,让用户习惯性地把手机“变成”各种卡

  • 相关阅读
  • 手机地图市场面临天花板 用户质量运营将成关键

    手机地图市场面临天花板 用户质量运营将成关键---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依靠持续的市场营销活动,手机地图的活跃用户覆盖人数保持稳定增长,环比增速为5.7%。除了百度,为了增加用户的黏性,意在后发制人的腾讯地图也在尝试多条腿走路。...

    时间:08-27
  • 雷士照明步入正常运营轨道 吴长江不得人心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治理国家如是,做一个企业家管理企业亦是如此。自8月8日,雷士照明上演“宫斗”以来,外界对代表雷士照明董事会的王冬雷与一贯专制的吴长江的评价褒贬不一,更多持...

    时间:08-27
  • 工信部:6家民企获虚拟运营商牌照

    (记者薛松)工信部日前向6家民营企业发放了第三批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批文,共有6家民企获得了虚拟运营商牌照。参与试点的企业人士告诉记者,这些获牌企业均为中国移动的虚拟运营商合作伙伴,预计后续还会发放第四批牌照,时间预计在8月底至9月初。...

    时间:08-27
  • 家居卖场陷入“过剩”风潮 地板企业需改良运营模式

      家居卖场通常最为主要的运营模式便是“收租金”,在这种模式的运营之下,家居卖场就需要能力去开更多的店,更大品牌的店,来容纳更多的家居建材品牌进驻,但是相对于当下的家居建材行业...

    时间:08-27
  • 虚拟运营商“扩军”:低价、不清零或只是开始

    虚拟运营商“扩军”:低价、不清零或只是开始---...

    时间:08-26
  • 工信部再向6家民企发放虚拟运营商牌照

    工信部再向6家民企发放虚拟运营商牌照---工信部25日向6家民营企业发放了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批文。...

    时间:08-26
  • 工信部再向6家民企发放虚拟运营商牌照

    来自工信部网站的消息,25日,工信部向6家民营企业发放了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批文。这是继2013年12月份和2014年1月份,工信部分两批先后向19家民营企业发放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批文以来的第三次发放。...

    时间:08-26
  • 工信部公布第三批虚拟运营商名单6家民企上榜

    原标题:工信部公布第三批虚拟运营商名单 6家民企上榜 8月25日下午,工信部对外公布了第三批虚拟运营商试点名单。其中,6家民营企业上榜,分别为朗玛信息、中兴视通、用友、中邮世纪、世纪互联和银盛电子。加上此前两...

    时间:08-26
  • 六家虚拟运营商再获批专家称部分企业只为倒卖牌照

    原标题:六家虚拟运营商再获批 专家称部分企业只为倒卖牌照 昨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下发了第三批虚拟运营商牌照,中兴视通、用友等6家民营企业获得了牌照。据悉,工信部还将下发第四批牌照。专家表示...

    时间:08-26
  • 两家运营商回复三地消协:京津冀漫游费将调整

    原标题:两家运营商回复三地消协:京津冀漫游费将调整   7月初京、津、冀三地消费者协会公开发出《关于逐步降低并直至取消京津冀地区长途及漫游通讯资费的建议函》(简称建议函)。昨天,市消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已有两...

    时间:08-2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