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载:2014年12月1日,南京审计学院大三学生王茜发布了最后一条微信,留下了指定联系人的电话、电子邮箱和通讯地址,和其他8位志愿者一起,上交并封存了自己的手机和iPad,开始度过一个月没有手机的“原住民生活”。经过整整30日的体验,体验者最大的感慨是:“没有手机的日子简直不能活!”据了解,“一个月不用手机”的活动是由该校校长晏维龙发起倡议的。晏维龙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希望同学们要学会‘卸载’,勇于挑战自己,勇于放弃你依赖、心爱的东西,能够静下心来,重新思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
根源在“身不由己”
毛开云(媒体人): 没有手机活不下去?这个说法有点夸张。然而面对现实,没有手机很多时候确实活不下去,因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我所在单位的“一把手”讲过一件真实的事情:一天,某县县长的秘书打电话找该县某局局长,多个电话打不通后,那位局长的职务没了。当那位局长的电话能打通后,局长知道自己没了“帽子”后悔不已。遇到电话接不通就丢官帽,这与没电话活不下去有多大区别?
对于年轻人而言,没有手机或许真的难活:要就业,没手机如何联系;要谈恋爱,没手机如何沟通;要生活,生活用品几乎在网上买,没手机如何买,不可能一直背个电脑;要工作,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手机如何及时准确了解信息……然而这一切,还是可以归根于“身不由己”。
“逃离手机”是个伪问题
王军荣(教师):手机功能越来越多,除了基本的通话发信息,还可以刷微博、聊微信、QQ、看新闻、玩游戏、看视频、听音乐……手机里的“世界”也越来越精彩,但再精彩都不如生活中的精彩。其实,过度地依赖手机,恰恰是因为觉得现实生活不够精彩。“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坐在你面前,而你却在低头玩手机。”这是现代的悲哀。
有手机,很多事情会变得很方便,作为工具,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刻意逃离手机,而实际上也逃离不了。那些逃离手机的大学生也有不方便的时候:搞错星期几、错过活动安排、坐错车找不到路、约了人又被“放鸽子”、想找人记不得电话号码……有时候,没有手机真的很不方便。
凸显信息获取焦虑
刘建国(法律工作者):产生手机依赖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的高压力下产生的信息焦虑。对于这种焦虑心态,很多人也都认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凸显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态势。尤其是,在海量信息面前,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由于担心错过可能有价值的信息,就逼迫自己不断关注或者搜集更多信息,最终产生信息焦虑的心理。
事实上,即便是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时,也往往会将谈资固定在自己所获取的信息上。于是,如果自己对于他人所谈及的话题,并没有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必然会给人际交往带来障碍。况且,手机依赖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人过度依赖手机,是由工作需要或生活习惯决定的。
“不用手机”是因噎废食
张立美(教师):采取把手机封存,一个月里不用手机的办法,这其实是一种逃避生活的办法,并不是解决科技绑架的有效做法。科研人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精力和脑细胞,发明了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就是要给我们人类生活所用,为人类的现代生活服务,这既是科技发展的结果,也是时代进步的必要和必然。更为关键的是,现在人类生活的确需要手机、电脑,也确实离不开手机、电脑,这是人们工作和生活都必须要的器物,不使用手机、电脑虽然不会出现寸步难行的状况,但会加大社会运行成本。所以,如果简单地把不用手机的“原住民生活”,当成一种解决科技绑架的有效手段,那实质上意味着科技进步是错误的,这种做法和态度是不科学的。
与其搞“不用手机”的活动,不如真正想办法减少公众的手机使用度、依赖度,只需要把手机、电脑当成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一个小工具即可。